[发明专利]汽车后处理器压力差测量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1236.9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2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华;董善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0 | 分类号: | F01N11/00;G01L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马佑平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处理器 压力 测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尾气处理系统,尤其涉及用于汽车后处理器系统的压力差信号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排放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车辆增加了排气后处理系统,以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汽车后处理器系统的压力信号采集和故障诊断尤为重要,而现有的后处理器系统缺少实时监控结构进行压力、温度等的监控。此外,后处理器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压力、温度等数据指标时,压力监控需要安装压力传感器,一般的压力传感器对温度的耐受能力较差,因此需要从后处理器上引出一段管路进行冷却尾气后进行测量。该段管路要求有较高的密封气体能力,耐高温,耐尾气腐蚀能力,防止水汽凝结后进入压力传感器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散热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汽车后处理器系统压力检测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检测汽车后处理器运行是否正常的压力差测量系统。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后处理器压力差测量系统,包括:
前取气管,包括第一钢管、第一软管;
后取气管,包括第二钢管、第二软管;
压力传感器;
所述前取气管的第一钢管一端与所述后处理器进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管连接,所述第一软管另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后取气管的第二钢管一端与所述后处理器排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软管连接,所述第二软管另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在与所述后处理器连接的一端有向上倾斜段。
可选择的,所述第一软管、第二软管为耐热软管。
可选择的,所述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与所述后处理器接口采用锥面螺母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第一钢管与所述第一软管连接的一端为滚圆鼓包结构,且/或所述第二钢管在与所述第二软管连接的一端为滚圆鼓包结构。
可选择的,所述第一钢管与第一软管连接处用管夹夹紧固定,且/或所述第二钢管与第二软管连接处用管夹夹紧固定。
可选择的,所述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之间具有连接支架。
本发明从后处理器前后分别取气至压力传感器,以此采集压力信号。
进一步地,本发明管路结构采用钢管,保证了管路内高温气体到达压力传感器时冷却充分,为压力传感器提供了能正常工作的环境。
进一步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在与所述后处理器连接的一端有向上倾斜段,当车辆由运行状态转换到停车状态,测量管路中的尾气所含的水汽会凝结,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后处理器中,保证了压力传感器测量端子不会进水。
更进一步地,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两端的锥面螺母及滚圆鼓包结构使管路密封性良好。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之间的连接支架使整个压力差检测系统结构稳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装配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前取气管与后处理器接口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A。
图4是本发明第一钢管与第一软管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B。
上图中序号:1-后处理器 11-后处理器接口 2-前取气管 3-后取气管 4-压力传感器 21-第一钢管 210-第一钢管向上倾斜段 22-第一软管 31-第二钢管 310-第二钢管向上倾斜段 32-第二软管 5-锥面螺母 61-支架 6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装配图。如图1所示,后处理器压力差测量系统包括前取气管2、后取气管3、压力传感器4;前取气管2的第一钢管21一端与后处理器1进气端连接,另一端插入第一软管22,第一软管22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4连接;后取气管的第二钢管31一端与后处理器1排气端连接,另一端插入第二软管32中,第二软管32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4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钢管21在与后处理器1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钢管向上倾斜段210,第二钢管31在与后处理器1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钢管向上倾斜段310,第一软管、第二软管为耐热软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想象,前取气管2和后取气管3能够水平连接至压力传感器,软管采用普通软管,但管路不具备本优选实施例的良好的散热、耐热能力以及耐高温防止水汽凝结后进入压力传感器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12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挖掘机油缸
- 下一篇: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渐变梯度温度场中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