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地表地震数据倾角道集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2489.6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1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罗红明;何光明;陈爱萍;曹中林;张华;刘奇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谭昌驰 |
地址: | 610213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表 地震 数据 倾角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二维、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真地表倾角道集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复杂地区偏移成像方法研究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长期存在,并且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其中成像道集的构建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成像质量。目前的道集构建研究依旧停留在地质模型水平层状的理论假设基础上,也取得了很多理论和实际应用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共反射点道集来处理叠前时间偏移成像问题。
在叠加成像的基础上,目前时间域的偏移成像主要集中在共反射点道集处理上,共反射点道集可以反映一定构建的情况,空间位置更准确,并含有振幅随炮检距变化即横波信息,这些信息与地下岩性及油气分布紧密相关,经过多次偏移速度分析出来的共成像点道集,可以用来综合判别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但是,这种时间域的成像道集仍然无法很好地刻画地下成像对象的复杂结构,而且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如果静校正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其共反射点道集提供的信息就更不可靠了。
(2)构建角道集来处理叠前角度偏移成像问题。
最初的角道集是根据方位角的不同范围来抽出具有某一范围内的道集,以此组成角道集。可以综合分析地层介质各向异性造成的速度变化影响。
近几年来,在角度域成像是一种对复杂地下构建进行成像的策略,因此对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热点。原因在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即携带了反射界面两侧的弹性参数变化的信息,也包含了偏移速度场是否正确的信息。角度道集的构件是一个关键问题,Prucha等利用双平方根方程进行波长外推,对外推后的波长进行倾斜叠加或平面波分解,从平面波数据提取射线参数域共成像点道集。
共成像点道集不仅是入射角的函数,而且还是方位角的函数。理论上讲,无论从成像前的数据或者成像后的数据得到共成像点道集,本质上都是利用地震数据中不同传播方向的波长入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的发射波来估计反射系数,并不能直接反映构建倾角的情况。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两种共成像点道集构建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山地地震资料地表地下情况复杂,因此提供一种适用于复杂山地的构造偏移成像处理。
本发明的真地表地震数据倾角道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在真地表上激发地震波,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来计算地震波的旅行时;(b)采用射线追方法中的弯曲法来计算第一成像点的第一入射角,并根据成像空间的速度模型来计算第一折射角;(c)根据旅行时、第一折射角,并依据预先设置的角度范围和角度扫描间隔构造倾角,此时接收点处的检波器接收随着构造倾角而变化的地震波的反射信号,形成构建的倾角道集,其他成像点由此类推。其中,将针对作为勘探对象的成像空间建立地质模型之后,将模型进行网格化,对应的每一个网格就是一个成像点。
优选地,所述射线追踪方法包括试射法、弯曲法以及迭代法。
优选地,所述角度范围是-90度到+90度。
优选地,所述角度扫描间隔是5°。
本发明的真地表地震数据倾角道集构建方法,具有计算步骤简便,计算效率高和处理效果好等特点,在西部的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真地表地震数据倾角道集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入射角与倾角的几何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模型数据的构造倾角道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叠前深度偏移是目前提高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的唯一最有效手段,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构件合理的成像道集对处理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常规的采用共反射点道集只能在时间域使用构造最简单地地质模型,而最近提出的角道集通常也只是依据相同的反射角,同样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情况。因此提出新的真地表地震数据倾角道集构建方法。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真地表地震数据倾角道集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24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