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移动电站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3953.3 | 申请日: | 2012-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1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红;李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万红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F16K11/10;F16K31/53;G05D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3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移动 电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的领域,尤其是一种太阳能移动电站。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频频告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而太阳能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储量的无限性、存在的普遍性、应用的清洁性以及利用的经济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积极开发太阳能,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得到了空前重视,已列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然而,当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都是沿着“高”与“大”的方向发展,所谓的“高”,就是太阳能的采能器都是置于建筑物的最高处,或者是建立起极高的集热塔。所谓的“大”,因为1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的功率仅有180W和130W左右,西班牙ACCIONA公司在葡萄牙建造的一座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6兆瓦,每块太阳板大140平方米,电站占地面积250公顷(3750亩),只能满足三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土地资源换能源的矛盾可见一斑。但是,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因得不到电力供应的偏远环境还是大量存在的,如军事、科考、游牧、救灾及各种野外作业的供热与供电,若这些偏远环境的用电困难的问题,能用太阳能移动电站来实现,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专利就是为解决偏远环境用电困难而提出一种太阳能移动电站技术方案。
太阳能移动电站,包括组合式采光系统(0)、车载移动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站适合军事、科考、游牧、救灾的野外供电及供热;所述的采光系统(0),具有实时跟踪太阳光轴及可拆分、组合的功能;所述的组合式采光系统(0),由采光板(01)、跟踪总成(02)、脚架(03)三个模块单元组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转换能高。采光板(01)具有实时追踪太阳光轴的功能,结合透镜群聚光技术(见:申请在先已获授权的专利号为2012201981203的水冷式聚光光伏太阳能发电场及2012201396214一种太阳能列阵式透镜群的专利)协同应用,采光板(01)可获高达 50% 以上的太阳能转换率。
移动灵活。一个太阳能移动电站,一辆普通的汽车拉上就能出发,汽车不但解决移动电站的流动任务,还兼作移动电站的控制调度室。可组合、拆分的结构设计,更为多装快跑提供了先决条件。
适应性强。三脚架式的安装模,保证太阳能移动电站能适应任何的建站环境。插入脚上设计的固定钢钎,提高了组合式采光系统(0)抗恶劣自然条件的能力。
体积小巧。常规的阳光轴跟踪机件都是通过齿轮传动来实现的,其结构比较复杂,跟踪机件中免不了依赖制动齿轮、涡轮、蜗杆、电动马达来驱动的,所以,机构是复杂,占有空间亦大,若采集了气动驱动的技术方案,驱动机构变得简单可靠,且可大幅节省装机的空间和重量,非常适合在太阳能移动电站上的应用。
成本低廉。气动驱动与机械驱动相比,优势是很明显的,特别在需多单元部件协同工作的情况下,气动驱动的优势就更为突出了,对生产制造者而言,生产成本就会大幅降低。
应用广泛。本太阳能移动电站,特别适合军事、科考、游牧、救灾及野外场合供电及供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的采光板(01),包括支架旋块(6)、滑槽及滑块(7)、十字支架(12)、支架螺栓(13);所述的采光板(01),采用水冷式聚光光伏太阳能采光技术,兼有热水及电力的供应功能(见:申请在先已获授权的专利号为2012201981203的水冷式聚光光伏太阳能发电场及2012201396214一种太阳能列阵式透镜群的专利);所述的采光板(01)的背面,设有十字支架(12);所述的十字支架(12)的中心,设有与连接支承(3)顶端相接的支架旋块(6);所述十字支架(12)靠近气动阀A(9)的垂架上,设有滑槽及滑块(7);所述的滑槽及滑块(7)中的滑块,与气动阀A(9)中的推杆A(8)的上端相接,随着推杆A(8)的上下运动,安装于十字支架(12)上的采光板(01),会在连接支承(3)上作垂直角度的调整;所述的跟踪总成(02),包括双联式气动阀B(1)、推杆B(2)、连接支承(3)、轴承(5)、推杆A(8)、气动阀A(9)、“L”架A(10)、斜齿轮(11)、总成座(14)、“ L”架B(19)、推杆C(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万红,未经李万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39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