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先验信息的多光纤惯组贮存期静态快速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4884.8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4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邬战军;芦佳振;张春熹;李保国;黄庆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5/00 | 分类号: | G01C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赵文利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先验 信息 光纤 贮存 静态 快速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先验信息的多光纤惯组贮存期静态快速检测方法,假设整弹内部惯导系统包含3个惯组,分别为惯组b1、惯组b2、惯组b3,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建立误差模型;
石英加速度计的误差模型为:
fbx=A0x+kxxfx+kyxfy+kzxfz
fby=A0y+kxyfx+kyyfy+kzyfz
fbz=A0z+kxzfx+kyzfy+kzzfz
石英加速度计的误差模型考虑标度因数误差、安装误差及零偏误差;式中fbx、fby、fbz分别为加速度计在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的比力输出,A0x、A0y、A0z为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加速度计的零位误差,kxx、kyy、kzz为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误差,kyx、kzx、kxy、kzy、kxz、kyz为加速度计x轴相对于y轴、x相对于z轴、y轴相对于x轴、y轴相对于z轴、z轴相对于x轴、轴相对于y轴安装误差;fx、fy、fz代表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加速度分量;
根据检测要求,简化上述误差模型,得到检测滤波器中加速度计的静态漂移误差模型为:
其中,δfx、δfy、δfz表示加速度计x轴、y轴、z轴3个方向的静态漂移,n坐标系表示导航坐标系,b表示载体坐标系,AX、AY、AZ代表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等效零位误差项,为坐标转换矩阵;
光纤陀螺的误差模型为:
εbx=B0x+Sxxωx+Myxωy+Mzxωz
εby=B0y+Mxyωx+Syyωy+Mzyωz
εbz=B0z+Mxzωx+Myzωy+Szzωz
光纤陀螺的简化误差模型考虑标度因数、安装误差及零偏误差;式中εbx、εby、εbz为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的陀螺脉冲输出,B0x、B0y、B0z为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陀螺零位误差,Sxx、Syy、Szz为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陀螺标度因数误差,Myx、Mzx、Mxy、Mzy、Mxz、Myz为陀螺x轴绕y轴、x轴绕z轴、y轴绕x轴、y轴绕z轴、z轴绕x轴、轴绕y轴的安装误差,ωx、ωy、ωz代表载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3个方向的角速度分量;
根据检测要求,简化上述误差模型,得到检测滤波器中陀螺仪的简化误差模型为:
其中,BX、BY、BZ代表光纤陀螺x轴、y轴、z轴的等效零位误差项;εx、εy、εz光纤陀螺x轴、y轴、z轴3个方向的零位误差,n为表示导航坐标系,b表示载体坐标系,为坐标转换矩阵;
步骤二、在惯组上架初期,通过外部设备确定载体的初始位置,并将其装订至导航计算机,此时弹箭处于位置P1;保持整弹完全静止,对惯组进行预热,待其输出稳定后,采集各惯组的石英加速度计和光纤陀螺仪的输出数据,分别得到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惯组b1、惯组b2、惯组b3各自体坐标系下的投影;
所以对于惯组b1,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gb1表示惯组b1的测得重力加速度,
对于惯组b2,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gb2表示重力加速度g在惯组b2的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
对于惯组b3,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gb3表示重力加速度g在惯组b3的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
步骤三、保持弹箭稳定在转动支架上,沿角度[θ,0,0]转动弹箭,即弹箭俯仰角转动θ,保持弹箭的偏航角和滚转角变化为0;此时弹箭处于位置P2;重复步骤二,分别计算出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惯组b1、b2、b3体坐标系下的投影;
对于惯组b1,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a12 b12 c12]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2时,重力加速度在惯组b1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d12 e12 f12]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2时,地球自转角速度在惯组b1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
对于惯组b2,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a22 b22 c22]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2时,重力加速度在惯组b2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d22 e22 f22]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2时,地球自转角速度在惯组b2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
对于惯组b3,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a32 b32 c32]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2时,重力加速度在惯组b3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d32 e32 f32]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2时,地球自转角速度在惯组b3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
步骤四、回到初始位置P1,在位置P1的基础上沿角度[0,λ,0]转动弹箭,即弹箭滚转角转动λ,保持弹箭的俯仰角和偏航角变化为0;此时弹箭处于位置P3;重复步骤二,分别计算出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各惯组坐标系下的投影;
对于惯组b1,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a13 b13 c13]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3时,重力加速度在惯组b1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d13 e13 f13]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3时,地球自转角速度在惯组b1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
对于惯组b2,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a23 b23 c23]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3时,重力加速度在惯组b2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d23 e23 f23]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3时,地球自转角速度在惯组b2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
对于惯组b3,可得地球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转速ωie在其体坐标系下的投影为:
其中:[a33 b33 c33]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3时,重力加速度在惯组b3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d33 e33 f33]表示弹体转动到位置P3时,地球自转角速度在惯组b3体坐标系下x轴、y轴、z轴的投影;
则得到,gb1、gb2与gb3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ωieb1、ωieb2与ωieb3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
计算可得:
同理可得:
其中:上述六个矩阵中,为gb1与gb2、gb2与gb3、gb3与gb1相对位置转移矩阵,为ωieb1与ωieb2、ωieb2与ωieb3、ωieb1与ωieb3相对位置转移矩阵;
将以上六个相对位置转移矩阵作为历史先验信息进行储存,以便和检测信息比对;
步骤五、弹箭长期贮存后,在临检测阶段,按照惯组上架初期数据,采用步骤二至步骤四所述方法,对弹箭内部各惯组数据进行采集,经过计算后可得其中:弹箭贮存一段时间后,为新的gb1与gb2、gb2与gb3、gb3与gb1相对位置转移矩阵,为新的ωieb1与ωieb2、ωieb2与ωieb3、ωieb1与ωieb3相对位置转移矩阵;
步骤六、对当前信息进行正交化计算,得到其刻度误差和歪斜误差,分别与0值进行比对,得到正交化检测值进行比对,得到正交化检测值;将当前姿态矩阵与先验信息进行比对,计算比对检测值;
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正交化检测值以及比对检测值设定阈值,判断惯组器件指标是否在合格范围内;若三组检测值均合格,则认为三个惯组均合格;若有一组或两组检测值不合格,则认为对应惯组指标不合格,并根据其超出合格值的范围来判定该器件是否需要重新标定或者检修;若三组检测值均不合格,则认为三个惯组均不合格,并根据其超出合格值的范围来确定该惯组是否需要重新标定或者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488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