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处理后筑式高陡填方边坡的PTBD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6573.5 | 申请日: | 2012-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2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程江涛;陈星星;黄静;万凯军;余火忠;欧阳小良;王宗魁;吕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3/046;E02D3/10 |
代理公司: | 武汉金堂专利事务所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处理 后筑式高陡 填方 ptbd 技术 | ||
1.一种用于处理后筑式高陡填方边坡的PTBD技术,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
①下部坡体夯实:将坡顶面以下1.2h倍大气降雨临界下渗深度范围外即C区的填土,采用点夯与满夯相结合的强夯方式对该区域内填土进行分层夯实,同时为避免强夯边缘效应问题,采用H100型夯实机对坡面进行夯实;
②中部坡体树状石笼盲井:将坡顶面以下1.2h倍大气降雨临界下渗深度范围内即B区的填土,通过设置用石笼砌筑的竖向集水井(3)和水平向排水井(4),形成地下排水廊道,达到快速疏导坡体内地下水的目地,同时采用H100型夯实机对坡面夯实(5)进行夯实;
③表层土分区分层换填碾压:在原坡面线(2)以上部分将填方坡面线(1)坡顶面以下2.0m深度范围内的填土采用三七灰土进行换填,并以距坡面3m为界采用不同吨位的振动压路机进行分区分层碾压;即在A1区用14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在A2区用2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采用此技术来解决大气降雨地表下渗问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后筑式高陡填方边坡的PTBD技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夯实体按下列方式完成:在强夯面(6)与原坡面交线(10)至强夯区与坡面夯实区分界线(12)之间的下部坡体夯实区C铺设10~20cm厚碎石;然后采用6000KN·m夯击能,按3.5×3.5m间距呈等边三角形布置,对离坡面2m以外坡体点夯夯点(11)进行夯点,点夯夯击数不少于6击,单次夯填厚度不大于8.0m,并以点夯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0.1m为收踵标准;然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对坡体进行满夯,满夯夯击遍数不少于2遍,夯迹搭接1/4踵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后筑式高陡填方边坡的PTBD技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树状石笼盲井按下列方式完成:将坡顶面以下1.2h倍大气降雨临界下渗深度范围内即中部坡体树状石笼盲井排水区B的填土,首先沿坡面走向方向按照5.0m间距布置水平向排水井(4),排水井由长×宽×高=1m×1m×1m的石笼体砌筑而成,其最上层为为排水井与原坡体交线(7),左右相邻石笼体间利用φ16钢筋,按照100mm间距进行绑扎形成排水石笼盲井,排水石笼盲井砌筑至原坡面内长度不小于1.0m,且最上部竖向集水井(3)与水平向排水井(4)间为排水井与原坡面交线(8);然后沿排水石笼盲井走向方向按照3.0m间距布置竖向集水井(3),集水井由长×宽×高=1m×1m×1m的石笼体砌筑而成,其最底层为排水井与填方坡面交线(9),上下相邻石笼体间利用φ16钢筋,,按照100mm间距进行绑扎形成集水石笼盲井,集水石笼盲井砌筑至坡顶面以下2.0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后筑式高陡填方边坡的PTBD技术,其特征在于:
所述石笼体按下列方式制作完成:首先采用φ4镀锌钢丝网(14)按20×30mm的网孔间距组装成1m×1m×1m石笼骨架,再内裹两层无纺土工布形成石笼网箱,土工布缝合宽度不小于0.1m;然后在石笼网箱内放置粒径30~40mm的卵石石笼盲井填料(13),振捣密实形成单个石笼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65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