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污水中有机物流失的活性初沉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77670.6 | 申请日: | 2012-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3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金鹏康;王先宝;王晓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刘国智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污水 有机物 流失 活性 初沉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污水预处理沉淀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减少污水中有机物流失的活性初沉池。
背景技术
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及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项目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厂从现执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提高至一级A已经是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的最基本要求。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一级A达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出水氮磷超标,尤其是总氮和总磷。城市污水厂原污水中C、N、P组分及相对含量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城市污水中的碳源普遍不足,碳氮比和碳磷比较低。目前我国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A2O及氧化沟两种工艺,一般而言,A2O系统前端设有初沉池,个别氧化沟系统也会设置初沉池以降低后期生化池负荷。平流沉淀池在我国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应用广泛。传统平流沉淀池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及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于低碳氮比城市污水,有机物的过多去除无疑是有效碳源的流失。针对此种情况,国内外开展了各种初沉污泥及二沉污泥的水解发酵增加生化池碳源研究,但由于其操作、控制条件及成本等问题,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将初沉污泥进行回流,采用水力混合的方式再次回流到初沉池前端,增加初沉污泥与原污水的接触,起到对初沉污泥的水解发酵与有机物的淘洗作用。但此种措施的混合效果有限,而且初沉池内的水力混合作用会影响初沉池内的流态,影响其自身对颗粒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因此对于我国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处理厂而言,现有的传统平流初沉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池体对原污水的适应性不强。传统初沉池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污水中的COD与SS,以减少后期生化池负荷与曝气量。但由于传统初沉池固有的池型与进出水系统,导致其对原水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差,无论原污水水质如何,其均会对有机物产生相当大比例的去除。对于炎热夏季及降雨时节,原污水中有机物浓度偏低,原污水中固有碳源无法满足生物脱氮除磷要求,传统初沉池又将有限碳源大量沉淀去除,碳源的流失会直接影响生化池脱氮除磷功效。
2)COD与SS同步去除,有机物分离作用差。传统初沉池主要的去除对象为颗粒态物质,其在去除SS的同时将大量颗粒态有机物一并去除,同时部分吸附在颗粒态物质上的溶解性有机物随沉淀而被去除。原污水超越沉池会增加生化池SS负荷,影响生化池运行,但设置传统初沉池会导致碳源流失,生化池碳源不足影响出水水质。因此无法将有机物与SS分离成为传统初沉池应用于低碳氮比污水的一大缺陷。
3)COD去除率高,碳源流失严重。传统平流式初沉池对COD的去除率近50%,导致原污水中近一半的有机物流失,碳源损失严重。对于低碳源污水而言,碳源大量流失,导致生化池碳源不足,直接影响到系统脱氮除磷效果。
4)初沉池出水中大量有机物呈颗粒态,生化池利用率低。研究表明原污水中有机物很大一部分成颗粒态存在,经过初沉池后虽然很多颗粒态物质被去除,但出水有机物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以颗粒态存在。根据生物脱氮除磷碳源利用原理可知,聚磷菌释磷需优质碳源(VFA),碳源存在形态同样会影响反硝化速率。初沉池出水中大量有机物成颗粒态,导致生化池碳源利用率低,脱氮除磷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污水中有机物流失的活性初沉池,包括机械混合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平流沉淀池,可有效减少污水中有机物流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少污水中有机物流失的活性初沉池,在沉淀区10的前端设置有污泥斗9,在污泥斗9的前端设置接配水渠3的机械混合池4,机械混合池4与污泥斗9之间以配水花墙8隔开,配水花墙8的中部有配水花墙圆孔28,机械混合池4中设置搅拌设备,机械混合池4下部通过污泥回流管17连接污泥斗9的底部形成回流。
所述搅拌设备在竖直的搅拌轴14上连接搅拌桨15,搅拌轴14通过第一调速器6接搅拌电机7。
所述机械混合池4底部设置放空管16。
所述污泥回流管17上设置有流量计18和污泥回流泵19。
所述污泥斗9底部设置排泥管20,排泥管20上有排泥泵21。
所述沉淀区10中设置有链式刮泥机26,链式刮泥机26的链条传动轴25通过第二调速器23接刮泥机电机22。
所述沉淀区10的后端设置撇渣装置11,撇渣装置11后设置出水堰12,出水堰12接出水渠13。
所述出水堰12顶端为连续分布的出水三角堰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76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