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靛红酸酐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80394.9 | 申请日: | 201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3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关正辉;陈明;任智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65/26 | 分类号: | C07D265/26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谢钢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酐 衍生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靛红酸酐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靛红酸酐(Isatoic Anhydride)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化工中间体, 它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农用化学品、染料、颜料、香料、香精、医药、紫外吸收剂、发泡剂、阻燃剂、防腐剂、漂白剂、杀菌剂和卫生消毒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并且在tRNA 和mRNA荧光标记领域也应用广泛。
目前,合成靛红酸酐衍生物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1、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和剧毒的氯代甲酸酯或三光气反应。2、靛红衍生物的氧化:通常使用三氧化铬或者有机的过氧酸(例如过氧乙酸、间氯过氧苯甲酸)可以将靛红衍生物氧化为靛红酸酐衍生物。3、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重排。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经次氯酸钠氧化可得到靛红酸酐衍生物。例如: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用次氯酸钠氧化邻苯二甲酰亚胺,可以得到靛红酸酐。然而该反应对温度、时间、pH 值的要求很高,偏离最佳条件时,产率急剧降低。可见,靛红酸酐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反应原料毒性大、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对设备腐蚀性强,反应产率不高等缺点(Brouillette, Y.; Martinez, J.; Lisowski, V. Eur. J. Org. Chem.2009, 348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合成产率高的靛红酸酐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实现过程如下:
一种靛红酸酐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在Pd和Cu,或Fe和Cu金属盐催化剂存在下,由式(II)或(III)所示苯胺衍生物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式(I)所示靛红酸酐衍生物,
其中,R1为氢、卤素、硝基、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环烷基、芳基或芳基烷基;R2为氢、烷基、烷氧基、环烷基、芳基或芳基烷基。
优选的取代基为:R1为氢、卤素、硝基、C1-C10的烷基、C1-C10的烷氧基、C2-C10的酯基、C1-C10的酰基、环烷基、芳基或芳基烷基;R2为氢、C1-C10的烷基、C1-C10的烷氧基、环烷基、芳基或芳基烷基。
所述Pd和Cu,或Fe和Cu金属盐催化剂为金属卤化物或醋酸盐,如醋酸钯、醋酸铜、溴化铜、氯化铜等。上述反应可以没有氧气参与而直接使用催化剂Pd和Cu,或Fe和Cu金属盐,更优选的作法是反应在有氧气存在下进行。通常情况下,催化剂Pd或Fe用量为(II)或(III)所示苯胺衍生物用量的0.1~10 mol%,Cu用量为(II)或(III)所示苯胺衍生物用量的30~300 mol%,更大用量的催化剂并不妨碍反应的进行。
通常情况下,上述反应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氧气的分压为1~10个大气压,当然,增加压力有利于反应进行。
上述反应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可以使用的溶剂有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1,4-二氧六环或乙腈,最好为乙腈。
为加快反应进行,提高产率,上述反应还加有添加剂,如碘化钠、四丁基碘化铵、碘单质、碘化钾、碘甲烷、三甲基乙酸,最好为碘化钾或三甲基乙酸或其组合。添加剂的用量为式(II)或(III)苯胺衍生物的0.1-1.0倍摩尔用量。
上述反应条件温和,在20~100 oC下很容易进行,最佳温度是20~60 oC。
术语定义:
本文中使用的“Et”是指乙基,“Pr”是指正丙基,“Cy”是指环己基,“Bn”是指苄基。
术语“烷基”优选含义为具有1-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基团,例如,但不仅限于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
术语“烷氧基”优选含义为具有1-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与氧原子连接的烷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03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石墨烯的混合锁模技术
- 下一篇:介质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