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碰撞减轻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3619.6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3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M.A.沃斯;L.J.小布罗尔;A.A.梅西;C.B.科曼;W.C.布利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0R21/34;B62D25/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代易宁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碰撞 减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改善碰撞的能量吸收的车辆结构。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当然是沿在许多行人步行的道路行驶。所期望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结构,该结构可最大限度地减小与行人的碰撞的后果,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提供此保护所需的成本和封装空间。此外,所期望的是用于此目的的任何结构都不会有损车辆的美观,或都不会干扰车辆周围或车辆发动机罩下方的空气流动。
发明内容
实施例构想了一种车辆结构,其包括:包括轮罩的本体、翼子板和能量吸收部件。翼子板具有露出的A侧表面和相对的B侧表面,其中翼子板包括沿前后延伸的侧向内缘,该侧向内缘限定发动机罩开口的一部分,且邻近侧向内缘的B侧表面沿竖直方向与轮罩间隔开以限定挤压间隙。能量吸收部件位于轮罩与翼子板之间的挤压间隙中,其中能量吸收部件具有:翼子板附接凸缘,翼子板附接凸缘固定到邻近侧向内缘的翼子板的B侧表面上;固定到轮罩上的本体附接凸缘;以及能量吸收部分,该能量吸收部分在翼子板附接凸缘与本体附接凸缘之间延伸,其中能量吸收部分沿竖直方向弯曲。
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能量吸收部件的形状允许翼子板在行人事件期间偏转,其中能量吸收部件的挤压吸收碰撞能量。这种能量吸收可减轻任何潜在的行人伤害。这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的零件数目、保持良好的车辆美观、保持良好的发动机罩下方空气流动、且最大限度地减小实现能量吸收功能所需的封装空间的情况下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机动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为前翼子板和能量吸收部件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局部截面透视图。
图3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机动车辆结构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4为车辆结构的示意性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和图2,示出了机动车辆的一部分,总体以20表示。车辆20包括车辆结构22,如本体24和前翼子板26。本体24可包括包绕前轮(未示出)的一部分的轮罩28。翼子板26的侧向内缘30沿前后(纵向)方向(箭头31)延伸,限定了发动机罩开口32的侧缘。翼子板26的上外皮部分27包括A侧表面34和B侧表面36,A侧表面34为可从车辆20的外侧看到的表面,而B侧表面36为翼子板26的该同一部分27的下侧(大体上看不见)表面(即,就是形成A侧表面的板的后侧)。翼子板26的侧向内缘30与轮罩28间隔开以在两者之间形成挤压间隙38。例如,该挤压间隙38可为从大约四十毫米至大约八十毫米高。
车辆结构22还包括安装在挤压间隙38中的能量吸收部件40。部件40在车辆20中大体上前后延伸。部件40包括本体附接凸缘42,本体附接凸缘42例如通过紧固件48固定到轮罩28上;翼子板附接凸缘44,其例如通过粘合剂50固定到翼子板26的外皮部分27的B侧36上;以及,在本体附接凸缘42与翼子板附接凸缘44之间延伸的能量吸收部分46。如果期望的话,则可改为使用其它固定方法,例如,如焊接或铆钉。例如,能量吸收部件40可由板模制化合物、碳纤维、铝、钢、镁或其它类似的适合材料制成。通过将翼子板附接凸缘44直接地固定到外皮部分27的B侧36上,就最大限度地减小封装空间,同时仍保持了美观和功能性。
在该实施例中,部件40具有大体上Z形或S形的横截面,其中翼子板附接凸缘44从能量吸收部分46向外侧延伸,且本体附接凸缘42从能量吸收部分46向内侧延伸。能量吸收部件40为单个连续的整体件,其在前后(纵向)方向31上沿侧向内缘的整个长度延伸至轮罩对接面。延伸整个前后长度的单个整体件提供了从发动机罩开口看令人满意的美观表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零件的数目,且允许良好的发动机罩下方的空气流动。
能量吸收部分46相对于附接凸缘42,44沿竖直方向52弯曲,且材料厚到足以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将翼子板26保持在适当位置,同时薄且高到足在碰撞事件期间塌缩。即,能量吸收部分46的几何形状允许能量吸收部件40在与翼子板26的顶部(如与行人碰撞)的碰撞事件期间挤压,以便允许翼子板26下陷,因而吸收了碰撞的一些能量。弯曲的能量吸收部分46允许该部分46折叠到其自身上,吸收一些碰撞能量,且允许翼子板26向下和沿横穿车(即,侧到侧)的方向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36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板烘烤装置
- 下一篇:通过执行三包工艺形成半导体装置的沟道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