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5662.6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7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姜波;黄玉东;宋元军;方飞;潘海涛;刘丽;吴婷;曾天佑;王慧莲;佟晓楠;费飞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炭 纤维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吸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清除实验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难题,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又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通常的方法是使用通风橱,把气体排放出去。但是这样会使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虽然浓度小,但是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有的实验设备无法放进通风橱中,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困难。而目前的有毒有害气体的吸附装置,多是大型设备,针对工厂,无法放入实验室中使用,另外设备的成本也是使用者考虑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通过通风橱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现有的实验用吸附设备无法放进通风橱中,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困难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活性碳纤维吸附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一种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包括气体导入管、气体流量控制阀、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箱体、气体导出管、收集器、冷却器、真空泵、开关、压力表和流量表,所述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收集器和真空泵均置于箱体内且分别与箱体可拆卸连接,开关安装在箱体的外侧壁上,所述开关用于控制真空泵的启停,气体导入管的一端用于与反应装置连通,气体导入管的另一端穿过冷却器与气体流量控制阀的气体入口连通,气体流量控制阀的气体出口与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的气体入口连通,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的气体出口与气体导出管的一端连通,气体导出管的另一端与收集器连通,收集器与真空泵连通,位于气体流量控制阀与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压力表和流量表。
本发明的一种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包括气体导入管、气体流量控制阀、压力表、流量表、气体导出管、收集器、冷却器、真空泵、箱体、开关至少一根连接管和相串联设置的至少两个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相邻两个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通过连接管串接连通,所述收集器、真空泵和至少两个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均置于箱体内且分别与箱体可拆卸连接,开关安装在箱体的外侧壁上,所述开关用于控制真空泵的启停,气体导入管的一端用于与反应装置连通,气体导入管的另一端穿过冷却器与气体流量控制阀的气体入口连通,气体流量控制阀的气体出口和与所述气体流量控制阀相邻的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的气体入口连通,气体导出管的一端和与所述气体导出管相邻的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的气体出口连通,气体导出管的另一端与收集器连通,收集器与真空泵连通,位于气体流量控制阀和与所述气体流量控制阀相邻的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压力表和流量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根据反应物量和排放气体的量,可适当增加或减少碳纤维柱的数量;如果排放高温(温度高于100℃)气体(含有毒有害气体),开启冷却器提供冷量(可以水为冷却液体),对气体导入管内的高温气体降温,避免进入装填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内破坏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活性;如果排放低温(温度低于100℃)气体,不启动冷却器不提供冷量,压力表和流量表分别用于检测气体的压力和流量,使用方便灵活,可靠准确,满足实际需要。另外,本发明装置如果不使用时,真空泵和收集器可以拆除,作为抽滤装置使用,使用时直接连接气体导出管即可。
二、本发明适合实验室吸附有毒有害气体,也可使用在工厂小型试验中,能够有效地清除有毒有害气体,不污染环境,有毒有害气体去除率达到99.9%以上,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通过通风橱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现有的实验用吸附设备无法放进通风橱中,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采用一个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采用至少两个装有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柱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5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