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89663.8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9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高健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河京龙新型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5/10 | 分类号: | F16L25/10;F16L1/0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李云鹏 |
地址: | 10160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力 施工 钢筋混凝土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刚性管子,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顶进施工的套住热力管道的钢筋混凝土管。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管目前已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11836-2009和JC640/T-2010。它一般包括混凝土管壁,混凝土管壁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承口环,混凝土管壁的左端面位于承口环的中部,承口锚固钢筋嵌入混凝土管壁内,混凝土管壁的右端设有插口环,插口环的外壁嵌有密封胶圈。有些钢筋混凝土管在承口环的右端焊接有若干根承口锚固钢筋用于加固承口环与混凝土管壁之间的固定。目前,在地下铺设热力管道时,需要在热力管道的外周套上钢筋混凝土管,不过由于要应用于热力管道,需要钢筋混凝土管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防水性,以密封钢筋混凝土管内的水和气,并防止地下水渗透入管内而腐蚀热力管道。另外,在一些场合,需要用顶进施工法施工,这要求钢筋混凝土管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免在顶进施工过程中造成端部局部破损或者承口环与混凝土管壁脱离而降低工程质量。而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管在密封、防水、以及结构强度顶力方面均不能适应热力管道的顶进施工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性更好、防渗水、结构强度更高的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包括混凝土管壁,混凝土管壁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承口环,混凝土管壁的左端面位于所述承口环的中部,承口环的右端焊接有若干根承口锚固钢筋,承口锚固钢筋嵌入所述混凝土管壁内,混凝土管壁的右端设有插口环,插口环的外壁嵌有密封胶圈,其中所述承口环的内壁上在混凝土管壁左端面的右侧焊接有与承口环同轴的止水钢环,承口环的内壁上在所述止水钢环的右侧焊接有与承口环同轴的阻挡钢筋环,所述的止水钢环与阻挡钢筋环之间设有遇水膨胀胶条;所述混凝土管壁的左端面粘贴有硅质胶垫和硅质双向止水密封胶圈,所述硅质双向止水密封胶圈位于所述硅质胶垫的环形内壁与所述混凝土管壁的内壁之间。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其中所述插口环上在所述密封胶圈的左侧设有连通插口环内外壁的注浆孔。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其中所述混凝土管壁的左端面在与所述承口环内壁的接触边缘处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填充有防水密封填料。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其中所述混凝土管壁的内壁上嵌有至少一个与混凝土管壁同轴的预制钢板环。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其中所述承口环的材质为16号锰钢。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其中所述承口环的内外表面涂刷有环氧富锌底漆。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其中所述承口环的长度为285mm。
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的承口环的内壁上在混凝土管壁左端面的右侧焊接有止水钢环,这样止水钢环不仅能起到阻挡其左右两侧地下水渗透的作用,而且能在顶进施工时加固承口环与混凝土管壁之间的固定,使得顶进施工时混凝土管壁不易与承口环脱落造成间隙。承口环的内壁上在止水钢环的右侧焊接有阻挡钢筋环,止水钢环与阻挡钢筋环之间设有遇水膨胀胶条,一旦遇水膨胀胶条遇到水,将会膨胀,从而填补并挤压混凝土管壁与承口环及止水钢环之间的间隙,起到密封阻水作用。为了进一步密封两根管连接时端面间的间隙,混凝土管壁的左端面粘贴有硅质胶垫和硅质双向止水密封胶圈,硅质双向止水密封胶圈位于硅质胶垫的环形内壁与混凝土管壁的内壁之间,这样硅质双向止水密封胶圈能在管口内壁连接处起到一层密封作用,硅质胶垫能在顶进施工时在管口端部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管口破损。本发明热力顶进施工用钢筋混凝土套管采用多出密封防水设计,相比现有技术,密封性更好,所以能适用于热力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河京龙新型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三河京龙新型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96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