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2796.0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1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董鹏;赵立君;江海涛;孔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8 | 分类号: | H04W2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04 | 代理人: | 余朦,杨莘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测试 网络 真实 通信 负载 对等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和方法,以及保护上述系统的测试通信网络性能的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测试通信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有的通过实测数据来分析网络的性能,有的通过计算机仿真生成模拟负载来分析网络,进而测试通信系统的性能。其中,负载的测量及后分析统计主要是对现实网络环境的真实测试,利用系统基站设备的测量、统计功能,收集一定时间内小区负载大小的测量值,统计其各项特性参数,再使用固定的负载生成模块按照负载的统计结果进行加载。第二种方法即用计算仿真实现负载模型预测,则是将负载的产生等效为用户按照某种规律到达,负载的减少等效为用户按照某种规律的离去,认为实时负载的大小取决于在线用户数的多少,因而调整负载也就转变为机械的增加或者减少一定数量的用户。
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案存在如下缺点:这些技术方案一般要么仅依赖于负载的测量及后分析统计,要么仅依赖于计算机的预测模型。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网络包括多个基站和由所述基站覆盖的小区,所述系统包括:外场测试装置,测试所述小区中的负载以获得所述小区中的负载分布;以及对等负载生成装置,根据所述小区中的负载分布,在所述测试网络中进行负载加载,以使得所述测试网络中的负载与所述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对等。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网络包括多个基站和由所述基站覆盖的小区,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测试所述小区中的负载以获得所述小区中的负载分布;以及步骤B:根据所述小区中的负载分布,在所述测试网络中进行负载加载,以使得所述测试网络中的负载与所述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对等。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测试通信网络性能的系统,包括:上述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以及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用于测试所述测试网络的性能,从而获知所述通信网络的性能。
根据本申请,实现了话音业务和全部业务的分别对等,而在总负载的对等实现时只需调整数据业务的生成即可;在保证物理资源相同,考虑了用户的空间分布类似,并以负载的概率密度函数为目标,从统计意义上说,更具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的框图;
图2是图1中的对等负载生成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话音业务负载对等装置的配置;
图4示出了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全部业务负载对等装置的配置;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测试通信网络性能的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信网络通常可包括多个基站和由所述基站覆盖的小区。在本申请中,“负载”是指通信网络的工作负荷,“负载对等”是指测试通信网络性能的系统中的工作负荷与现实的网络环境中的工作负荷相等。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实现测试网络与真实通信网络的负载对等的系统10包括外场测试装置100和对等负载生成装置200。
外场测试装置100测试小区中的负载以获得所述小区中的负载分布。对等负载生成装置200根据所述小区中的负载分布,在测试网络中进行负载加载,以使得测试网络中的负载与真实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对等。
为了实现测试网络中的负载与真实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对等,首先要选取能够合理描述小区负载的特性参数和指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测量以获取真实通信网络中的负载分布。所述负载分布例如可以为负载的概率密度函数。真实通信网络中不同的用户分布会产生不同的负载状况,所以需要对现实小区里不同的用户分布均可以进行负载对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2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