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给药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98494.4 | 申请日: | 201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0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余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秀民 |
主分类号: | A61K36/11 | 分类号: | A61K36/11;A61K36/19;A61K36/195;A61K36/704;A61K36/315;A61K36/855;A61K36/30;A61K36/708;A61P31/16;A61P11/00;A61P31/04;A61P3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2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呼吸道 感染 药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病(病毒和/或细菌)所用传统的口服方法不合理,必须改变。
背景技术
除了在胃肠道不吸收或被破坏的药物之外,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做成各种口服给药的片剂、胶囊剂、胶丸剂、颗粒剂、溶液剂等制剂,这些制剂物主要成分被吸收后随血流送进患病的组织器官起治疗作用。由于这些口服制剂服用安全方便,剂量相对准确。口服药物很少引起过敏反应,几乎没见过突发过敏性休克,药物口服广受欢迎,无人非议。
正因为口服药用无人非议,不管是中医中药还是西医西药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长时期犯了传统性的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纠正错误的治疗呼吸道感染病(病毒的或细菌的)传统的口服给药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对中草药抗感冒病毒的研究不少,如板兰根(大青叶)贯众、大黄、紫草、虎杖、穿心莲等,实验室研究都对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但没有临床的实用验证,恐怕问题就出于采用传统的最安全的口 服用药方法上。每次流感一来,板兰根、贯众、虎杖等中草药大量消耗,没见有什么明显效果,无法控制流感的发生和发展,因而至今没有什么进展。
流感病毒在上呼吸道感染开始吸附在上皮细胞,穿入(进入细胞内),脱去外壳、生物合成和组装,完成这几个阶段约需8个小时,即完成子代病毒的复制。故有一个发病的潜伏期,前期症状为精神不振、畏寒、发冷、食欲不佳等。这时如果改变用药方法,把口服药物改为口腔粘膜或舌下给药,由于把药物直接送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地方,零距离作用于感染病毒消除上述发病前期症状(看图1)防止感冒发生。对冠状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普通感冒同样有效,但如果坚持,用口服给药,则药物绝大部分消耗在体内的运转过程,极少进入上呼吸道,根本起不了防治感冒作用(看图2)
2、在临床上经常发生以下较严重的后遗症:咽喉炎、有异物感咳嗽不止、患者深感难受,全身症状消失后,而局部症状却加重,这就是感冒(流感或普感)前后,用药不当,让感染病毒进入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使咽喉部上皮细胞遭到严重的破坏,引发咽喉部发生炎症,总觉得有异物塞在咽喉、咳嗽不停,开始时干咳、无痰或少痰,痰液发白。后来颜色逐渐变黄像是脓痰。说明开始是单纯病毒引起,而后来继发为细菌炎症,这种情况不知消耗了多少抗生素和感冒药。近年来有些新的中草药配方,既具有抗病毒作用,还可 对抗细菌感染,但要想得以防治感冒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极佳疗效,必需把口服给药剂型改为口腔粘膜或舌下给药的剂型,口腔给药。
3、还有一种情况,必须提出,由于错误的口服给药,让感染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1个可复制几千个,经几代的复制,那么多的子代病毒,难免有的会跑到下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去。在那里安营扎根,引发气管、支气管炎,此时口腔里的病原菌特别是躲在鼻咽部的肺炎球菌(可致命的细菌)也趁机活跃起来,也跑到下呼吸道去,並可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生气管和支气管炎,由于药物口服在体内运转的损耗很大,加上气管、支气管的血管很少,不如其它组织器官丰富,故随血流进入气管、支气管的量极少,达不到有效作用浓度,故气管、支气管炎、口服给药不容易治好,成为难治性的炎症。故口服药物起不了消炎作用,如用口腔粘膜或舌下给药,药物迅速吸收,因距离很近,很快渗出足量的药物,可以消除炎症。
本发明与原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可避免药物口服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和分布等运转过程的绝大部份的损耗和大量中草药原料浪费。
2、能快速消灭感染病毒和继发性细菌炎症,治愈感冒,不留后遗症。
3、口腔粘膜和舌下是血管最密集的地方,药物吸收最为迅速,不但可消除上呼吸道的感染病毒和细菌,还可以高浓度的药物跟踪逃往肺部,心脏和脑部。保护附近这些主要器官的健康,免受遭到病毒 和致病菌的侵害。
4、口腔给药,如发觉有什么异常反应或过敏反应,可快速将药物吐出,漱口清除口腔中药物,即可解除不良反应,如果将药物口服进入胃肠道则无法立即解除,还要作好抗过敏反应的准备。
附图说明
图1是口腔给药后倾刻间完全消灭感染的流感病毒示意图
给药前:上呼吸道已有不少感染的流感病毒,2和3为流感病毒吸附在上皮细胞膜上,4为上呼吸道刚复制放出的子代病毒。
给药后:所有上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病毒全被消灭。2和3为吸附在细胞膜上的病毒没有了。4为上皮细胞道刚复制放出的子代病毒也没有了。1为口腔是给药的地方,属于流感病毒生命活动的地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秀民,未经余秀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84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