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1006.0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5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赵友梅;汪波;吴特;吴海忠;王鹏翔;沈光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G01M7/0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系统 模拟 冲击 试验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系统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夹具。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汽车安全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汽车安全部件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重视。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汽车转向系统对驾驶人员的安全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降低碰撞时转向系统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转向管柱受力达到一定值后,转向管柱会脱扣溃缩。为研究转向管柱压溃受力以及压溃位移等,需对转向系统进行模拟冲击试验。
现有的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中,转向管柱主要是安装在切割后的车身内,通过模拟冲击试验检测,受安装处的车身钣金强度和变形限制,重复试验次数有限,试验成本高。且由于车身体积庞大,每个车型的结构不同,导致试验成本高,且车身受空间和光线限制,采集视频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夹具,其目的是夹具强度高,可反复试验使用,节约试验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夹具,包括夹具框架,所述的夹具框架上设有固定转向管柱的转向管柱固定机构和固定转向传动轴的上万向节的上万向节固定机构以及固定转向传动轴的下万向节的下万向节固定机构。
所述的转向管柱固定机构包括后固定管、止推挡板、后底座、转向管柱安装座,后固定管设在夹具框架上,后底座设在后固定管上,转向管柱安装座与后底座铰接,止推挡板设在后固定管上对转向管柱安装座限位。
所述的上万向节固定机构包括前固定管、前底座、前叉,前固定管设在夹具框架上,前底座设在前固定管上,用于固定上万向节的前叉与前底座铰接,并在夹具框架上设有对前叉限位的止推结构。
所述的下万向节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块和固定轴,固定块设在夹具框架上,固定下万向节的固定轴设在固定块上。
所述的前叉包括前滑块和固定上万向节的前滑叉,前滑块一端与前底座铰接,前滑块另一端与前滑叉一端连接并可移动调节。
所述的止推结构包括止推管和设在止推管上对前叉限位的止推螺栓,止推管设在夹具框架上并可移动调节。
所述的前固定管和夹具框架之间设有调整垫块。
所述的夹具框架为整体框架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转向系统固定在试验夹具上,试验夹具为整体框架结构强度高,可反复试验使用,节约试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框架为开放型,光线佳,使得高速摄像系统能很好的追踪转向管柱压溃位移,便于分析转向管柱压溃受力和位移的关系。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发明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夹具构造示意图。
图中:1.夹具框架、2.止推管、20.止推螺栓、3.前固定管、30.调整垫块、31.前底座、32.前滑块、33.前滑叉、4.后固定管、40.止推挡板、41.后底座、42.转向管柱安装座、5.固定块、50.固定轴、6.转向管柱、7.转向传动轴、70.上万向节、71.下万向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转向系统模拟冲击试验夹具,包括整体框架结构的夹具框架1,夹具框架1通过方管焊接成方形框架结构,强度大,夹具框架固定和承载转向系统,并承受试验所带来的冲击力,确保夹具在试验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移和变形,反复试验使用,节约试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试验夹具具体为,夹具框架1上设有固定转向管柱6的转向管柱固定机构和固定转向传动轴7的上万向节70的上万向节固定机构以及固定转向传动轴7的下万向节71的下万向节固定机构。
优选的,转向管柱固定机构包括后固定管4、止推挡板40、后底座41、转向管柱安装座42,后固定管4设在夹具框架1上,后底座41设在后固定管4上,转向管柱安装座42与后底座41铰接,止推挡板40设在后固定管4上对转向管柱安装座42限位,即用来限制试验过程中转向管柱的移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10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