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芯线圈的绕线方法以及有芯线圈的绕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1166.5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7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功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方法 以及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线材卷绕于作为芯材的被绕线部件来获得例如钟表用线圈这样的有芯线圈的有芯线圈的绕线方法以及有芯线圈的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线材卷绕于成为芯材的棒状的被绕线部件的绕线方法,已知有如下的有芯线圈的绕线方法,即:具备对置配置的两个卷绕夹具,通过增减这两个卷绕夹具的间隔以得到跟预期相同的宽度,当进行该增减时,将线材卷绕于被绕线部件的被两个卷绕夹具夹持的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绕线方法中,通过将线材卷绕于被绕线部件的被两个卷绕夹具夹持的部分,由此例如即使在该被绕线部件上不具备限制卷绕宽度的凸边这样的部位,也能够切实地以预期的卷绕宽度将线材卷绕在该被绕线部件的预期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2778号公报(图10、第0058段)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绕线方法中,在利用两个卷绕夹具夹持被绕线部件的两端的状态下,使上述两个卷绕夹具与被绕线部件一起向相同方向旋转,由此将线材卷绕在被绕线部件的被两个卷绕夹具夹持的部分,因此在提高上述卷绕夹具的转速方面存在界限。
即,在旋转的卷绕夹具中,通常若其转速上升,则会产生芯材振摆。因此存在如下不良情况:在利用两个卷绕夹具夹持被绕线部件的两端的状态下,即便使它们向相同方向以相同速度旋转,若其转速升高,则也会在两个卷绕夹具之间产生不同的芯材振摆,由此会对两端支承于上述卷绕夹具的被绕线部件施加压力,若该被绕线部件是比较容易破裂的例如铁素体那样的部件,则会导致该被绕线部件破损。
另一方面,为了使被绕线部件以高速旋转,还考虑将该被绕线部件的一个端部支承于卷绕夹具而使其旋转。然而,当将被绕线部件的一个端部支承于卷绕夹具而使其旋转时,若被绕线部件为棒状且形成为在该被绕线部件上不具有限制卷绕宽度的凸边这样的部位,则由于不存在应该限制该被绕线部件的另一方的卷绕宽度的部位,因此会产生无法在该被绕线部件的预期的位置以预期的卷绕宽度卷绕线材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芯线圈的绕线方法以及有芯线圈的绕线装置,能够在被绕线部件的预期的位置以预期的卷绕宽度切实地卷绕线材,并且能够充分提高该绕线速度。
本发明的有芯线圈的绕线方法包括:第一绕线工序,通过使支承被绕线部件的一端的第一卷绕夹具与被绕线部件一起旋转而将线材卷绕于被绕线部件的一端侧,从而在被绕线部件的一端侧形成堤形绕线;支承轴变更工序,使第二卷绕夹具支承被绕线部件的另一端,并且解除由第一卷绕夹具对被绕线部件的一端的支承;第二绕线工序,使支承被绕线部件的另一端的第二卷绕夹具与被绕线部件一起旋转,从而将线材卷绕于第二卷绕夹具与堤形绕线之间的被绕线部件。
其中,优选地,使第二绕线工序中的被绕线部件的转速比第一绕线工序中的被绕线部件的转速快。
本发明的有芯线圈的绕线装置具备:第一绕线夹具,其构成为支承被绕线部件的一端并与被绕线部件一起旋转,从而能够形成由卷绕于被绕线部件的一端侧的线材构成的堤形绕线;第二卷绕夹具,其构成为与上述第一卷绕夹具对置设置,支承被绕线部件的另一端并与被绕线部件一起旋转,从而能够将线材卷绕于从堤形绕线开始到另一端为止的被绕线部件;卷绕夹具移动机构,其能够使第一卷绕夹具或第二卷绕夹具中的任一方沿三个轴方向移动。
并且,优选地,第一卷绕夹具被安装成经由卷绕夹具移动机构而能够相对于基座移动,第二卷绕夹具以不能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基座。
在本发明的有芯线圈的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中,由于通过使对被绕线部件的一端进行支承的第一卷绕夹具旋转而在该被绕线部件的一端侧形成堤形绕线,因此无需在形成该堤形绕线时支承该被绕线部件的两端。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卷绕夹具的转速,从而比较迅速地形成上述堤形绕线。并且,虽然该堤形绕线形成于被绕线部件的一端侧,但是在被绕线部件的第一卷绕夹具所把持的部分不进行绕线。因此能够利用上述第一卷绕夹具来限制被绕线部件的一端侧的卷绕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未经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11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