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镜做动镜的干涉仪中动镜微倾角变化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5650.5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7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杰;华建文;代作晓;王志锐;陈仁;樊庆;夏翔;李涛;李文辰;王战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9/00 | 分类号: | G01C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镜 做动镜 干涉仪 中动镜微 倾角 变化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几何角度测量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动镜的微倾角变化的测量方法,主要应用于门廊(Porch Swing)结构的干涉仪中平面镜动镜的动态微倾角变化的测量。
背景技术
干涉仪是紧密光学仪器,仪器的干涉调制效率,干涉图质量,光谱图质量极易受到仪器平台振动或动镜自身扫描运动的影响。在采用门廊结构的干涉仪中,由于动镜的支撑为弹性支撑,动镜即使停止时也在进行自由的微晃动,这种微晃动的中心与扫描运动时略有差别。为获得零光程差处的最佳信噪比,需要检测出零光程差处的微晃动中心,并利用动态校准技术维持动镜运动处于零光程差时的摆动中心。此外,动镜的装调过程中也需要对动镜本身的晃动特性做出测量评估。目前对于超低频、微角度变化的测量受到测量方法限制,无法精确测量。
通常在门廊结构的干涉仪中通常引入一套共光路的参考激光干涉仪,用于给仪器提供采样干涉图的基准和测量动镜的运动倾斜。图1为这种结构的干涉仪的主光路和参考激光光路及探测原理示意图。反射镜将参考激光引入主干涉光路中,经过起偏器激光信号变成线偏振光,线偏振激光在分束器处分为两束,一路透过一个λ/8玻片后又经过动镜反射回来变成圆偏振光其光强为Ifm,另一束经过动镜反射后维持原来偏振态其光强为Ism,两束光最终在分束器处和束。经过偏振分束棱镜时具有相同偏振方向的分量之间发生干涉,同时棱镜把水平垂直振动方向的干涉光分成位相差π/2的透射光和反射光,最终在透射面和反射面的探测器面上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跨阻放大器放大后进行信号处理运算。
透射面探测器为T面,反射面探测器为R面。把动镜倾斜方向二维正交分解,仅以水平方向为例,垂直方向以此类推。透射面探测器水平方向称为THL,THR,反射面探测器为RHL,RHR。考虑到各路信号的非理想特性,水平方向透射面和反射面各探测元看到的信号分别为:
其中:为取实部运算。I=Ifm+Ism是到达探测器的恒定的光强。Ifm为经过定镜反射后的光强,Ism为经过动镜反射后的光强。I’=IfmIsm为经过调制的光强。VOPD代表光程差速度此处为动镜物理运动速度的两倍。λ为参考激光波长。θL和θR分别代表处于正交关系的的两对探测器由于光学部件误差、探测器相元的间距误差、机械装配误差等所引入的固定的相位变化。α代表动镜的物理倾角。Δθ(α)代表动镜的倾斜引入的动态相位变化。M(α)代表调制度。
过零检测填脉冲法(参见《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准直性误差检测技术》,孙方,代作晓等,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10,92-96)是将干涉信号直流滤波,限幅放大电路,然后通过过零检测电路将其转换为方波信号,结合动镜运动的方向,得到动镜的一维倾角。这种检测方法精度较高,但是需要动镜的方向信息,然而动镜在转向区时或者动镜处于准静态的微晃动时,由于方向信息不明确无法进行实时连续测量。而基于瞬时激光光功率检测(参见《空间傅立叶光谱仪高精密大范围动态测角技术研究》,魏焕东华建文等,光电工程,2009,10,36-10)的动态测角算法,虽然不需要动镜的方向信息,可以实现较大范围倾角的连续检测,但是测量精度只能达到0.03弧度,同时该方法也无法测量动镜在微晃动时的微小倾角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基于激光干涉信号之间相位关系检测的动态微倾角变化的检测方法,在充分考虑的探测器信号与实际光路存在误差的基础上,对信号重新建立数学模型,首先非理想测量信号之间的相位误差并进行信号的相位补偿,然后进行信号的运算。同时介绍了测量技术基本原理和算法实现的关键技术环节,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幅度精度达到0.2个微弧度和频率低至1Hz的动态微倾角变化的检测。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在上述I和M(α)为恒定的条件下,把(1)到(4)描述的信号中I视作直流量,2M(α)√I’视作交流的幅度值A。先测量I和A值则四路信号重写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56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