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负式一体化酶类洗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5925.5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9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刚 |
主分类号: | B08B3/00 | 分类号: | B08B3/00;B08B13/00;A61M16/00;A61M16/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负 一体化 酶类洗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洗消毒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背负式一体化酶类洗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学品作为基础原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此引发的事故也逐年上升。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具有突发性强、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侦检不易、救援难度大、污染环境、洗消困难等不同于一般火灾的特点,非常容易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洗消处理是消除染毒体和污染区毒性危害的主要措施,因此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中洗消处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有的洗消装置为独立设置,单人作业时,除了背负洗消装置外,还需携带具有氧气供应功能的封闭式呼吸系统,非常繁琐,并没有将洗消装置与封闭式呼吸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存在功能单一、适应面窄等缺点。在毒气弥漫的矿井、巷道、火场等场合单人无法独立胜任正常洗消作业;尤其是现有的洗消技术多使用化学洗消剂来消除化学品污染,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无法真正的实现去污除毒,其使用时还需要大量的水或其它清洁剂与洗消剂混合才能进行洗消,而将这些液体和现行的洗消设备运到污染现场会造成沉重的后勤运输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洗消装置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将氧气供应装置和洗消装置一体化设置的、操作方便的背负式一体化酶类洗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背负式一体化酶类洗消装置,包括氧气供应装置、洗消装置、面罩及喷枪,所述氧气供应装置包括氧气瓶、氧气瓶阀及氧气管,所述氧气管通过氧气瓶阀和减压器与氧气瓶出气口相连,所述洗消装置包括储液箱、出液管、输液管,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氧气供应装置和洗消装置共同设置在背带背板上,所述背带背板上设置有背带,所述输液管一端与限压阀的出口端相连,所述限压阀的入口端与三通管的一端相连,所述三通管的另两端分别与储液箱的出液管和通往喷枪的导管相连,所述输液管另一端和氧气管分别通往面罩。
优选地,所述储液箱和所述氧气瓶设置于储液箱体内,所述储液箱体固定于背带背板。
优选地,所述三通管与雾化器之间的输液管上设有限压阀。这样,可以单独控制对进入雾化器的酶类洗消剂的输送。
优选地,所述输液管接近面罩一侧的尾端设有雾化器,液态酶类洗消剂经雾化器后经雾化导管进入面罩。
优选地,所述储液箱体通过纵向固定背带、横向固定背带以及卡扣固定于背带背板,所述背带背板上还设有胸部固定带以及腹部固定带。这样,可以提高储液箱体固定的稳固性,同时,分散本装置的背负压力,提高便携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设计的背负式一体化酶类洗消装置将氧气供应装置和洗消装置共同固定于背带背板之上,操作人员通过背带背板将本发明背负于肩上,实现氧气供应装置和洗消装置的一体化设置,提高了装置的便携性,单人可独立携带进行洗消作业;酶类洗消剂经电动泵增压后分为两路,一路经雾化器雾化后送入面罩,供操作人员呼吸,一路通过导管进入喷枪,以雾状喷洒在受污染环境中,进行洗消作业;在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的同时,向面罩输送氧气与雾状酶的混合气体,由于酶具有解毒及营养特性,操作人员吸入后可以起到解毒、修复伤口、增加营养等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背负式一体化酶类洗消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储液箱体1、储液箱1A、出液管1B、氧气管2、管槽2A、输液管3、雾化器4、雾化导管4A、固定旋盖5、加液盖6、纵向固定背带7、背带背板8、背带9、横向固定背带10、胸部固定带11、电动泵开关12、腹部固定带13、导管14、活动盖板15、卡扣16、氧气瓶阀17、限压阀18、氧气瓶19、瓶槽19A、电动泵20、电池20A、储液箱液面底板21、减压器22、三通管23、固定座24、螺栓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刚,未经张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59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鸡滴鼻瓶的使用方法
- 下一篇:非金属鞣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