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后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9285.5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1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Y·M·S·雅各布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3 | 分类号: | F01N3/023;F01N3/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处理 系统 | ||
1.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包括:
排气管路;
设置在所述排气管路内的过滤器装置,所述过滤器装置包括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和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具有被配置以恢复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的过滤性能的主动再生装置,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不具有主动再生装置,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小于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和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相互并联连接;
当排气温度低于阈值时,排气流过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并且响应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中的烟粒负荷密度超过预定烟粒负荷密度,激活连接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的所述主动再生装置;以及
当排气温度高于所述阈值时,排气流过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的最大烟粒负荷密度相对于烟粒量在重量上比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低至少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和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设置在共用的壳体中,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元件以可变地分配排气流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是被动微粒过滤器元件,其通过500℃和更高的排气温度再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包括氧化催化转化器、NOx催化转化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换器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主动再生装置由电加热装置形成。
7.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包括:
排气管路;
设置在所述排气管路内的过滤器装置,所述过滤器装置包括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和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且响应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中的烟粒负荷密度超过预定烟粒负荷密度和排气温度低于500℃被激活、被配置以恢复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的过滤性能的主动再生装置,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不具有主动再生装置,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小于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并且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和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并联连接在排气后处理催化剂的下游;以及
设置在所述排气后处理系统中的控制元件,响应于排气温度低于阈值,所述控制元件选择地引导排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响应于所述排气温度高于所述阈值,所述控制元件选择地引导排气流通过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在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以连续可变的方式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的上游。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元件是马达致动的或气动致动的摆动片或阀。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排气管路的管开关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后处理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包括控制所述控制元件的指令。
13.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方法,包括:
具有电子控制器;
调节在排气后处理系统中的控制元件,以在低于阈值温度的温度下选择性地引导发动机的排气流通过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
调节所述控制元件,以在高于所述阈值温度的温度下引导所述排气流通过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不具有主动再生装置,并且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并联连接,所述第二微粒过滤器元件大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中的烟粒负荷密度超过预定烟粒负荷密度和排气温度低于500℃,激活连接于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的主动再生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空气-燃料比和排气温度估计所述烟粒负荷的程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主动再生装置的温度,以使得在被激活时,所述主动再生装置将所述第一微粒过滤器元件加热到500℃或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928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