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储氢气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13871.7 | 申请日: | 201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4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蕾;童喆益;叶周军;田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巴赛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06 | 分类号: | F17C1/06;F17C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11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内胆 碳纤维 缠绕 氢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式燃料电池,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固燃料电池用小容积氢气铝合金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储氢气瓶。
背景技术
伴随着对备用电源持续供电时间及环境友好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固定式燃料电池技术的另一个应用领域—备用电源系统,也同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并成为目前国际备用电源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燃料电池已经开始取代常规电池用作电子元件、无线发射塔以及其他重要通信设施的备用电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备用电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移动通信基站、军事、政府、银行等一些特定部门的备用电源,需要配备技术性和经济性好且环境友好的备用电源。燃料电池排放的只有水,对环境是零污染,其产业化和应用推广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国家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要推动固定式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如何能更好解决燃料电池的储氢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压储氢气瓶具有储氢容器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的能耗较少、灌装速度快等优点,已经成为氢能储运的主要方式。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固定式燃料电池的应用,尤其是分布式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示范项目中,一般是采用现场式燃料重整制氢技术或者是用一般钢瓶储存氢气。但是,这两种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前者由于在燃料重整过程中涉及到高温高压,会对燃料电池发电过程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并且现场生成的氢气无法储存;而后者由于普通钢瓶质量较重,使得储氢量仅为1wt.%,会造成发电过程中需频繁的更换气瓶,从而使分布式燃料电池系统管理过程复杂化。因此,开发具有轻质、小容积、高耐疲劳等特性的适用于固定式燃料电池的高压储氢气瓶极具迫切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固燃料电池用铝内胆 碳纤维全缠绕储氢气瓶,该储氢气瓶具有容重比大、耐腐蚀、未爆先漏、工作压力疲劳循环次数多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以下:
一种固定式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储氢气瓶,主要由铝内胆、碳纤维缠绕层和玻璃纤维保护层构成,铝内胆瓶嘴处为内螺纹密封结构,在所述铝内胆的筒体表面上交替缠绕环向缠绕层和螺旋缠绕层,与瓶口光滑无缝连接的内胆椭圆曲面尾部、肩部与筒体段的螺旋缠绕方向一致且连续,所述缠绕层是由张力控制且浸渍树脂的碳纤维缠绕层,再在外表面上缠绕所述的玻璃纤维保护层。
所述铝内胆内径190mm,总体为长度560mm,其中筒体段长度为410mm;两端封头处椭圆曲面矢高为63mm,一端含有内螺纹为M18、长度为24mm的瓶口光滑与椭球光滑无缝连接,该尺寸的选择可以避免在内压下与筒体连接的局部区域产生屈曲现象。内胆筒身段厚度为3mm,封头处厚度为5mm,筒身与封头圆滑过渡。
本发明中储氢气瓶复合材料缠绕铺层方案的设计和校核是分别通过CADWIND软件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来实现的。在建模过程中有如下假设:即气瓶的纤维各处分布均匀,同时受力连续;内胆为薄壁容器,在气瓶使用时仅起密封作用,防止气体渗漏,载荷由连续纤维承担;气瓶强度由纤维全部承担,基体树脂仅起传递载荷作用,且树脂断裂延伸率足够高,纤维断裂后树脂破坏。气瓶通过合理的环向和螺旋向纤维的合理铺层数量和次序来实现主应力方向的等强度。其具体缠绕方式为:在铝内胆的筒体表面上交替缠绕环向缠绕层和螺旋缠绕层,与瓶口光滑无缝连接的内胆椭圆曲面尾部、肩部与筒体段的螺旋缠绕方向一致且连续,铺层次序为 该式表示:4层环向缠绕+4层螺旋缠绕+4层环向缠绕+4层螺旋缠绕+2层环向缠绕+2层螺旋缠绕+2层环向缠绕。
本发明中储氢气瓶在碳纤维缠绕完毕后,在外表面缠绕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为保护层,其铺层次序为1层螺旋缠绕+1层环向缠绕。
本发明中储氢气瓶制造加工后,利用建模仿真所确定的自紧压力,即58MPa,对成型后的储氢气瓶进行“自紧”处理。“自紧”是利用材料弹塑性、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的一种加工工艺。在选择合适的张力进行超压处理后,内胆材料出现塑性 变形,外层纤维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当卸载后内胆的塑性变形不能消除,产生压缩应力,相应的在纤维层出现拉伸应力。当气瓶再次加载时,残余压缩应力将部分抵消内压在内胆中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提高气瓶的初始屈服压力和抗疲劳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巴赛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巴赛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38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