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CR铜杆连铸连轧铸机压轮装备改进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19929.9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1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沈恒涛;曲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希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46 | 分类号: | B21B1/46;B22D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cr 铜杆连铸连轧铸机压轮 装备 改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改进领域,尤其是一种SCR 铜杆连铸连轧铸机压轮装备改进方法。
背景技术
铸机是整条SCR 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和核心部分,该设备的正常运行、维修和调整,对于正常生产和铜锭质量至关重要。图1 为SCR 铸机系统工艺流程图。它是铜液凝固、结晶成铜锭,并对铜锭进行削边、修整,为下一道轧制工序提供合格铜锭的重要工序。SCR3000、SCR4500生产线采用五轮式钢带浇注机,是SCR 连铸连轧生产线的核心。主要由铸轮、压轮、张紧轮、惰轮、钢带、中间包、夹送辊、旋转剪、自动称重系统、铸轮测温系统、冷却水系统( 含铸轮与铸锭冷却水管区域、铸轮高压水除碳) 、铸轮与钢带高压风吹干装置、钢带加热器和中间包浇管加热枪、铸轮和钢带喷炭装置、脱模器、塞棒驱动装置、自动浇注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特点是: 结构简单,易调整操作,维修保养便利。
其工作原理为: 铜液由下流槽流入中间包,通过中间包SPOUT 流入由压紧钢带和铸轮凹槽包裹的梯形结
晶腔,经过铸机冷却水的冷却,液态铜结晶、凝固成固态铜锭,再经过脱模装置,进入下一道预处理工序。
压轮的机械结构如图2 所示。带2 个凹槽的钢制导轮,可以自由转动,同时两侧护板可防止钢带跑偏出轮外,安装在轴的摇臂上形成偏转轮机构,轴上装有气缸,可压紧或松开铸轮钢环。压轮内有2 个凹槽,内装有钢带NIP 冷却水管。
压轮材料均采用耐热不锈钢。其作用是: 始终与铸轮铜环共同压紧钢带形成密闭的铜液浇注腔,并对锭坯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定型,而钢带NIP 冷却水管冷却熔池铜液,从而形成铜锭外壳。当压轮受到SPOUT 加热枪和浇注熔池高温热辐射的作用,其温度会迅速升高,但又无降温措施。因此,若操作不当,其工作温度会变得很高,同时还受到摩擦力和冲击力作用,导致其使用寿命短且不可预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压轮温度过高导致设备不正常运转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SCR 铜杆连铸连轧铸机压轮装备改进方法,其具有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可行性高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取了降低热辐射和增加冷却设施双管齐下的方法对压轮、轴承座进行降温,即在不影响压力轮及周边装置运行的前提下,在主
热辐射区域增设隔热罩,同时,增设一套冷却水喷淋装置实施降温的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新装置的投入使用,使得现场温度可有效降低,因高温引起的压轮、轴承座等关键零部件故障率明显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 SCR 铸机系统工艺流程图;
图2 压轮机械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铜杆连铸连轧浇注系统装置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在主热辐射区域,现场测温高达400 ℃左右,压轮、轴承座等关键零部件在高温下运行,设备故障率高,使用寿命大为缩短,运行成本大幅增加,给正常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在不影响浇注的前提下,对其周边装置进行降温,以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1 铸机冷却水系统原布局
铸机冷却水主要分铸轮冷却水、钢带冷却水、铸轮侧边冷却水及后段冷却水。其中,前二者又分成三段,各段水设计带有黄铜喷嘴的不锈钢冷却水支管,冷却水由支管分配到各区域。其各区域流量可通过自动控制或手动微调控制,可精确控制铸轮各区域的冷却强度,从而能有效地实现铸模温度曲线的精确控制。可见,原设计不足之处是: 针对压轮、轴承座等关键零部件,却未设计降温装置,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2 压轮冷却装置技术革新
采取了降低热辐射和增加冷却设施双管齐下的方式。即在不影响压力轮及周边装置运行的前提下,在主热辐射区域增设隔热罩,以降低现场温度。加装隔热罩后,经现场测温≤180 ℃; 同时,增设一套冷却水喷淋装置实施降温,经现场测温≤80 ℃。新装置的投入使用,使得现场温度可有效降低,因高温引起的压轮、轴承座等关键零部件故障率明显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希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希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99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转子
- 下一篇:智能变电站运行环境综合监控管理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