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易拉罐与废旧电池的绿色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0938.X | 申请日: | 201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1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岁繁;段福斌;樊亮;郑乐清;赵泽;周钟凯;周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易拉罐 废旧电池 绿色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色回收环保工程,属于回收环保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其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其中的宝贵资源,让废弃物走向绿色环保,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易拉罐的发明,铝质(钢质)易拉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它具备了其他材质(塑料)等包装容器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保鲜效果好,可回收利用,经济廉价……故罐头类产品面世之后,便受到人们极大的推崇,并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伴随饮料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罐类包装的需求量增加,大量铝质、钢质易拉罐在市场上流通。在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举办的″2005中国铝板带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易拉罐年人均消耗量为4个,而国外更是高达380个。我国国内易拉罐的年消费量在80亿罐左右,每年至少产生16万吨的废旧易拉罐,另外还有少量的进口废旧易拉罐,总量在20万吨左右,且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然而中国对废旧易拉罐的回收没有专门的法规以及完善的回收体系,依然按普通的废旧物资对待,一定程度上造成钢铝金属资源的浪费。据可靠调查分析:中国相比国外有较高的回收率,但废旧易拉罐的再利用并不合理,未做到“物尽其用”,其原因是国内没有批量轧制罐料的加工企业,很少有专门回收废旧易拉罐的工厂。回收后易拉罐先在机内被压扁或粉碎储存,再经过去除废物等处理工艺,溶解压制成为再生铝锭。是直丢弃还是回收再利用,在这个提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时代,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后者。因而小到家庭储物室,大至废品回收站,大量易拉罐的随意堆放时常可见。伴随着易拉罐存放,也出现了杂脏乱等问题。
还有当看到废旧物品回收人员满载废品的回收车,我们发现没有经过轧制过的易拉罐占用了大量空间,运输非常不便,且使各项回收成本增加。再生过程中,通常要对易拉罐预先分类,在废品回收员回收过程中,往往需通过罐体上的标识或经验进行易拉罐分类,其工作量浩大,操作繁琐。故开发易拉罐压缩分类回收装置是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废旧电池潜在的污染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头号干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有1400多家电池生产企业,1980年干电池的生产量己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1998年我国干电池的生产量达到140亿只,而同年世界干电池的 总产量约为300亿只。如此庞大的电池数量,使得一个极大的问题暴露出来,那就是如何让这么多的电池不去破坏污染我们生存的环境。
据我们调查,废旧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如果随意丢弃,腐败的电池会破坏我们的水源,侵蚀我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和土地,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如果一节一号电池在地里腐烂,它的有毒物质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扔一粒纽扣电池进水里,它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镉、铅、汞、镍、锌、锰等,其中镉、铅、汞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物质。而镍、锌等金属虽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是有益物质,但在环境中超过极限,也将对人体造成危害。废旧电池渗出的重金属会造成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污染,危及水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可能污染土地,使土地酸化和盐碱化,这就如同埋在我们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对废旧电池的收集与处置非常重要,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调查发现:当今市场上易拉罐的压缩装置和废旧电池回收装置都有很多,但并未发现集钢铝易拉罐压缩和分类与废旧电池回收为一体的废旧物回收装置,且市场上现有的该类装置一般都有体积大,工作效率低,价格昂贵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一种集易拉罐压缩和分类与废旧电池回收为一体的绿色回收装置。体积小,搬运方便,适合摆置于公园、商场、校园、小区等各种大型活动场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09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定件
- 下一篇:无线公交综合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