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喷雾栽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23495.X | 申请日: | 201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9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伟;刘晶;卜晓磊;尚书磊;惠尚;梁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31/06 | 分类号: | A01G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喷雾 栽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雾栽培装置,尤其是一种运用超声波雾化器来雾化,可自动调控温湿度的喷雾栽培装置,属于植物无土栽培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无土栽培历史悠久,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更是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由于无土栽培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或固体基质加营养液栽培植物,这种栽培方法可避免繁琐的根、土分离操作,便于对植物的根部进行观测。喷雾法是在水培的基础上引伸发展出的一种方法,此法对植物根部氧气供应充足,使根部能滋生大量的根毛。因此,喷雾栽培技术常用来栽培植物,进而对其植物根部的生长特性进行观测,对植物根系图像检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温湿度对植物生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而调节温湿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促进植物生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可以广泛针对不同植物生长特性来调节温湿度的喷雾栽培装置还很少,而且不完善。现有的喷雾栽培装置通常根据经验来人为的调节温湿度,所调节的温湿度容易出现较大偏差,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还有如果需要更换不同的定植槽,其下喷头的排布和数量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对喷头数量的需求也较多,增加了成本。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运用超声波雾化器来雾化,可自动调控温湿度的喷雾栽培装置,此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地解决温湿度的调节和针对不同的定植槽其下喷雾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运用超声波雾化器来雾化,可自动调控温湿度的喷雾栽培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栽培箱4、贮液箱6和支架7,栽培箱4位于支架7的上层,贮液箱6位于支架7的下层,栽培箱4和贮液箱6之间通过回流管5和出气管8连通;栽培箱4的顶部有定值槽1、侧边有排风扇3、电热元件20和温湿度传感器22;贮液箱6的底部有加热器9和超声波雾化器10;支架7上有单片机13(型号为MSP430F149),单片机13的引脚P1.0和P1.1分别连接温度传感器12和温湿度传感器22的输出引脚,并且通过控制继电器启动加热装置、气流搅动装置和超声波雾化器10。
所述定制槽1上有定植孔2。
所述栽培箱4的侧边安装有气流搅动装置。气流搅动装置由在栽培箱4两侧错开排列的两个排风扇3组成,用于在栽培箱4内形成旋转搅拌气流,使雾化营养液在各定植孔2处均匀分布。
所述栽培箱4的两侧各安装有一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由出风口14、风叶15、过滤网16、进风口17、电动机18、开关19、电热元件20和壳体21组成;电动机18安装在壳体21内,风叶15安装在电动机18的轴端上,电热元件20安装在风叶15的前端,壳体21 的一端为进风口17、另一端为出风口14,进风口17上有过滤网16,开关19安在壳体21的外部;开关19连接壳体21内部的电动机18和电热元件20。由进风口17吸入空气,由出风口14吹出风。电热元件20是用电热丝绕制而成,装在加热装置的出口处,电动机18排出的风在出风口14被电热丝加热,变成热风送出。单片机13控制继电器启动加热器9、开关19、排风扇3和超声波雾化器10,其中开关19控制电动机18和电热元件20,电动机18带动风叶15旋转。进风口17处有圆形挡风板17,用来调节进风量,挡风板17上装有过滤网16,开关19安在壳体21的外部。
所述贮液箱6的内部安装有两个水位探针11,一个位于贮液箱6的顶部,一个位于雾化器的上方。当水位不足时可自动断开电路,用以保护超声波雾化器10。
所述栽培箱4的四周设有M形卡槽23,M形卡槽23上安装有滑杆25,滑杆25上套有遮光布24,遮光布24可以沿着M形卡槽23上的滑杆25随意移动。为了实现遮光布24的自动拉开/关闭,可以安装一条拉绳,一个电机,电机正转时,遮光布24拉开,反转时,遮光布24闭合。此装置不仅提供了植物根系生长所需的黑暗环境,而且便于对植物根系进行观测。
所述栽培箱4的底部有四个孔,其中三个孔与贮液箱6的顶端连通并安装出气管8,另一个孔与贮液箱6的侧边通过回流管5连通,用于回流营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34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痛风的药物组合物
- 下一篇:基于专业诊断的标准化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