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用型换挡提拉杆及其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6401.4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1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徐旭初;宁明志;孙伟杰;陈文婷;陈逸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昱;严志军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用型 换挡 拉杆 及其 制造 方法 使用方法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挡提拉杆,尤其涉及一种通用型换挡提拉杆及其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和汽车。
背景技术
换挡提拉杆是设置在汽车上供换挡机构用来实现机械性自锁的重要零部件。在需要进行解锁时,首先由驾驶员触发操纵手柄按钮,通过操纵手柄的内部运动结构来带动换挡提拉杆上升,从而实现解锁。然而,为了适应各种类型的换挡手柄按钮的运动方向,与之相配合的换挡提拉杆必须要同它一一对应,这样就降低了换挡提拉杆的通用性,不利于其制造、安装使用以及维护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在公开号为US5556224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包括换挡手柄的换挡提拉杆组件,在该换挡手柄上设置有用于将车辆换挡机构插入其中的孔结构,并且将该换挡提拉杆组件优选地制成四个组成部分。此外,在公开号为CNCN201053490Y的专利文献中也公开了一种汽车换挡拉杆总成,其在滑动套内穿设滑动轴,并且在拉杆前节后侧的滑动轴上套装锁止弹簧,同时在滑动套的外壁上设置定位槽用于在其中安装传感器,并在定位槽的槽底设置了与滑动套内腔相通的定位孔,挡位摆杆从定位孔中穿出且在其穿出端中嵌装入磁铁。然而,采用诸如以上这些现有的部件或装置都不能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对于换挡提拉杆通用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型换挡提拉杆及其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和汽车,以便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用型换挡提拉杆,所述通用型换挡提拉杆包括:
第一杆,其内部中空并且在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
第二杆,其至少部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杆内并且具有彼此相对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环槽,所述第二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
第三杆,其由塑性材料制成并且其一部分以包塑工艺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外部且使得二者之间存在间隙,以便所述第三杆能围绕所述环槽与所述第二杆进行相对旋转运动,所述第三杆伸出所述第一杆的部分上设置有提拉孔;以及
限位件,其被设置成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以便固定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来阻止二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在上述的通用型换挡提拉杆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杆由金属材料或注塑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通用型换挡提拉杆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杆由金属材料或注塑材料制成。
一种通用型换挡提拉杆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制造第一杆,所述第一杆被构造成内部中空并且在其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
制造第二杆,所述第二杆被构造成具有彼此相对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在所述第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环槽,在所述第二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
使用塑性材料制造第三杆,并且在所述第三杆上设置提拉孔;
通过包塑工艺将所述第三杆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外部并且使得二者之间存在间隙,以便所述第三杆能围绕所述环槽与所述第二杆进行相对旋转运动,并且将所述提拉孔设置成伸出所述第一杆;以及
使用限位件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以便固定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来阻止二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在上述的通用型换挡提拉杆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杆由金属材料或注塑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通用型换挡提拉杆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杆由金属材料或注塑材料制成。
一种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通用型换挡提拉杆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
将所述通用型换挡提拉杆装设在汽车上;
根据汽车上的换挡手柄按钮的运动方向来与之相适配地调整并确定所述第三杆和第二杆之间的相对角度;以及
通过工装工艺来消除第三杆和第二杆之间的间隙以便阻止二者之间进行相对旋转运动。
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装设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通用型换挡提拉杆,所述通用型换挡提拉杆已被布置成根据所述汽车上的换挡手柄按钮的运动方向来与之相适配地调整并确定第三杆和第二杆之间的相对角度,并且通过工装工艺来消除第三杆和第二杆之间的间隙以便阻止二者之间进行相对旋转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6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