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3897.8 | 申请日: | 2012-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5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军;肖庆;李炬;黄宗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1/00 | 分类号: | C25D1/00;C25D1/1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u feni 段式 合金 纳米 马达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早在半个世纪前,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提出了实现类似汽车的纳米马达的可能性。而人工设计合成催化性纳米马达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Ismagilov等首次将铂催化产气提供推动力的概念引入自动运动装置的设计当中。在2004年,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的Mallouk和Sen两位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设计出结构更加简易的自动运动纳米棒,系统的阐述了微/纳米级金-铂两段式纳米棒的合成方法,并发现该纳米棒能够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展现出高速运动的能力,成为非生物人工合成纳米马达的开端。
为了更深入研究人工合成纳米马达的组分,形状,动力来源,催化机理,研究人员相继报道了:金-铑纳米棒马达,铂-钌纳米棒马达等;微管状引擎;磁力驱动柔韧的金属纳米棒马达;光催化银-氧化锌纳米棒马达等。公开发表的论文有:Small 2011, 7, 2709~2713;ACS Nano. 2010, 4, 1799~1804;J. Am. Chem. Soc.2010, 132, 11403;NANO Lett. 2011, 11, 2083~208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具有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稳定性好、能量转化效率高、重现性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的制备方法,用喷镀铜的氧化铝多孔无机膜作为模板,在其微孔中依次沉积铜牺牲层、预镀金层、沉积金层、最后沉积铁镍合金层,去除铜层,溶解氧化铝无机膜,释放纳米马达。
所述的沉积铜牺牲层的溶液为0.20 M~0.60 M的硫酸铜溶液;沉积铜牺牲层的条件为:pH:6.0~8.0;电流密度:0.10 A/dm2~0.50 A/dm2;温度:10℃~40℃。
所述的预镀金层所用的镀液的成分为氯金酸、丁二酰亚胺、氨三乙酸和磷酸二氢钾,其中氯金酸的浓度为0.01 M~0.20 M,丁二酰亚胺的浓度为0.05 M~0.50 M,氨三乙酸的浓度为0.05 M~0. 50 M,磷酸二氢钾的浓度为0.10 M~0.50 M;预镀金层的条件为:pH:6.0~8.0;电流密度:0.50 mA/dm2~3.0 mA/dm2;温度:10℃~40℃。
所述的沉积金层所用的镀液为0.01 M~0.50 M的氯金酸溶液;沉积金层的条件为:pH:0.5~3.0;电流密度:5.0 mA/dm2~30 mA/dm2;温度:10℃~40℃。
所述的沉积铁镍合金层所用的镀液的成分为硫酸亚铁、硫酸镍、硼酸和柠檬酸三钠,其中硫酸亚铁的浓度为0.05 M~0.50 M,硫酸镍的浓度为0.05 M~0.50 M,硼酸的浓度为0.05 M~0.50 M,柠檬酸三钠的浓度为0.05 M~0.50 M;沉积铁镍合金层的条件为:pH:5.0~9.0;电流密度:0.10 A/dm2 ~0.50 A/dm2;温度:10℃~40℃。
为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提供动力的双组分燃料组分为质量分数为0.50%~30%的过氧化氢和物质的量浓度为0.001 M~0.10 M的肼。
一种如上所述的方法制得的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为线状纳米棒,长度为2μm~9μm,在过氧化氢和肼的混合溶液中能够快速且持久地运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第一次将铁镍合金作为催化性金属组分,首次将肼和过氧化氢混合液作为燃料溶液,且两者缺一不可。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所制得的纳米马达既适合于燃料驱动也适合于磁力驱动(铁镍合金具有磁性),是将两种机制集于一身的纳米棒马达。本发明的Au-FeNi两段式合金纳米马达与经典的Au-Pt纳米马达相比,使用了成本低廉的铁镍合金组分代替了Pt组分;该铁镍合金纳米马达在H2O2和N2H4混合燃料中的运动速度比Au-Pt纳米马达在单一燃料中的运动速度快了5~10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3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