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色补血草提取物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34041.2 | 申请日: | 2012-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0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马丽;滕杰晖;李维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185 | 分类号: | A61K36/185;A61P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裴咏萍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补血 提取物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色补血草提取物,具体涉及一种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二色补血草提取物。
背景技术
二色补血草是白花丹科补血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血见愁、苍蝇花、蝇子草、燎眉蒿。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甘肃、陕西等地。生于海拔 500~2 000 m的海滨碱滩、草地沙丘。全草入药,性味甘微涩苦,无毒。主要功能:补血益气,止血散瘀。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宫颈癌、月经不调、肾盂肾炎、胃溃疡等症。二色补血草以其确切的药用价值和极高的生态学价值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对此药材的开发利用也逐渐深入。
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又称α-葡萄糖苷水解酶、麦芽糖酶,它能从低聚糖类底物的非还原端切开α-1,4 糖苷键,释放出葡萄糖,在机体多种代谢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它与许多因代谢紊乱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试图寻找合适的抑制剂,以期对有关疾病进行防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二色补血草提取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色补血草提取物,以二色补血草为原料,以水或乙醇为溶剂提取,过滤,得到水提取液或乙醇提取液经干燥制得;其中乙醇浓度为70-95%。
当提取溶剂为水时,二色补血草在用水提取前,先经70-95%的乙醇提取,过滤,取过滤后的二色补血草再用上述提取溶剂水进行提取。
优选方案为:水提取液在干燥前先经大孔树脂柱层析,依次采用水和乙醇洗脱,取乙醇洗脱液,干燥即得二色补血草提取物。其中乙醇作为洗脱剂,优选浓度为30-50%。
最佳方案为:上述乙醇洗脱液在干燥前先经聚酰胺柱层析,依次采用水和乙醇洗脱,取乙醇部分干燥即得所述二色补血草提取物。其中聚酰胺柱的洗脱方式优选为梯度洗脱,依次采用水、30%、50%、70%和95%乙醇洗脱,分别取各段乙醇洗脱液,干燥。
当提取溶剂为乙醇时;得到的乙醇提取液在干燥前先经过石油醚萃取,经萃取后的提取液经干燥制得二色补血草提取物。
优选方案为:乙醇提取液干燥后,用水混悬,经石油醚萃取,萃取后的水相经干燥制得所述二色补血草提取物。
最佳方案为:上述经石油醚萃取后的乙醇提取液或水相在干燥前还需经过乙酸乙酯萃取,然后干燥制得上述二色补血草提取物。
其中原料采用二色补血草的地下部分或地上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二色补血草提取物在制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制备的二色补血草提取物相比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均具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同时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不同的部位,以及通过大孔树脂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筛选,去除无活性部分,得到更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提取物。本发明制备的二色补血草提取物能够有效替代现有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可作为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对Ⅱ型糖尿病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 Kuntze)采于陕西眉县太白山,α-葡萄糖苷酶(E.C.232-604-7)购于Sigma公司,( NO. G-5003, Lot. 081K4715),PNPG底物购于Amresco, 酶标仪型号为Tecan Infinite F50.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在96孔板中测定,10μLα-葡萄糖苷酶溶液(用0.067mol/L PH6.8的PBS配制成1U/mL)+20μL0.067mol/L PH6.8的PBS+2μL待测样品溶液(10mg/ml),37℃温育10min后+30μL PNPG (用0.067mol/L PH6.8的PBS配制成10mmol/L), 37 ℃温育15 min后在405nm测定吸光度,以阿卡波糖作为阳性对照。 抑制率=[(A酶-A酶空)-(A样-A样空)]/( A酶-A酶空)*100%
产品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40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