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通道混合电离源及其工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34526.1 | 申请日: | 2012-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9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先伟;刘立鹏;马辉;邓丰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49/10 | 分类号: | H01J49/10;H01J49/16;H01J4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5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混合 电离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离源,特别涉及多通道电离源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是分析仪器领域的重要成员之一,混合的有机物分子经过气相色谱柱分离后进入质谱,质谱使有机物分子离子化,并使各种离子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按照质荷比大小进行分离,并检测其相应的强度,得到的质谱信号能对物质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用于与气相色谱连接的质谱检测器通常具有电子电离(EI)源和化学电离(CI)两种离子源,两种离子源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区别,要从EI源切换到CI源工作,必需进行离子源的更换,常常需要关闭整个色谱和质谱仪器来实现这一更换。在更多应用领域,要分析不同的物质,需要使用不同的气相色谱柱,也需要关闭色谱和质谱仪器实现色谱柱的更换,这一更换过程往往是复杂的,且重新开机后的检测性能往往不具有高度可靠的一致性。
在很多分析检测领域会遇到上述的质谱使用问题,例如检测强极性和弱极性有机物需要更换色谱柱,为获得物质的分子离子信息,需要更换离子源,在有些GC-MS仪器中,实现了双柱进样,即在同一套柱温箱系统中安装两根色谱柱,两根色谱柱同时插入一个离子源中,这种使用方式免去了更换色谱柱的问题,但仍然不能实现两类物质的同时分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通道混合电离源及其工作方法,实现了切换自动化、同时检测多种对象等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多通道电离源,包括离子传输通道,所述传输通道包括第一推斥电极、离子透镜;所述多通道电离源进一步包括:
至少两路电离通道,每路电离通道包括推斥电极、离子源、传输电极及切换电极;
所述至少两路电离通道与所述离子传输通道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使得在传输电极、第一推斥电极、电离通道的推斥电极作用下,任一离子源产生的离子通过传输电极、切换电极进入所述离子透镜。
根据上述的多通道电离源,可选地,所述离子源连接色谱柱。
根据上述的多通道电离源,优选地,所述电离通道与所述离子传输通道间的夹角为90度。
根据上述的多通道电离源,优选地,所述离子源是EI离子源或CI离子源。
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根据上述的多通道电离源的工作方法,所述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根据待测对象而选择适用的电离通道;
(A2)调整所述适用的电离通道的切换电极,使得电离后的离子在所述适用的电离通道的推斥电极、传输电极的作用下进入所述离子传输通道,之后在所述第一推斥电极、离子透镜的作用下实现离子偏转,从而进入所述离子透镜。
根据上述的工作方法,优选地,所述离子源同时工作,从而实现至少两路待测对象的同时检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选择性使用不同的离子源,可以不用更换离子源即可实现电子电离源(EI源)和化学电离源(CI源)的切换;
2、不用更换色谱柱,即可实现不同种类的物质的检测;
3、可实现多种类型有机物质的同时检测,极大提高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多通道混合电离源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发明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发明。为了教导本发明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发明的多个变型。由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通道混合电离源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离源包括:
包括离子传输通道,所述传输通道包括第一推斥电极3、离子透镜(如三个电极4、5、6);所述离子传输通道是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45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粘度大包装胶用灌装装置
- 下一篇:游乐设施提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