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36843.7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9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痛快;李卫朋;辛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058;H01M10/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静洁;徐雯琼 |
地址: | 201615 上海市闵行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用 绝缘 结构 一体化 设计 锂离子电池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由于储能在调节新能源并网发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业界对新能源并网储能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储能技术正朝着大容量、高转换率和应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储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使其具备或接近常规电源的特性,实现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预测、可控制、可调度。
到2050年,我国储能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不同类型的大容量电网储能技术在电网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得到商业化推广应用,电动汽车、家庭分散储能装置等实现即插即用。作为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储能产业的发展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然而我国储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法大规模的投入应用,三大主要原因:一是各种储能技术繁多,多数人不知如何使用和选择;二是相关技术及性能不成熟;三是价格偏高。 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储能市场没有建立起相关产业链,仍处于“一窝蜂”上马的状态。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在储能方面的投入有所不足。专家呼吁,需从发电、电网、厂商等不同方面着手,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基础技术研究上加大投入,提升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保护储能技术知识产权,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制定明确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冷却结构简单、模块结构强度大,易安装和拆卸,易于更换电芯便于维修,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UPS等行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包含壳体、并排设置在壳体内的若干个锂离子电池单体,其特点是,还包含:
转接柱,所述的转接柱安装在壳体上;
防触罩,所述的防触罩卡接在转接柱上;
上盖,所述的上盖罩在壳体上部,并压紧锂离子电池单体;
电池模块管理控制器,所述的电池模块管理控制器安装在壳体卡槽内,采集锂离子电池单体的电压和温度。
所述的壳体为塑材料结构,且该壳体的长度面分别设有加强筋,所述壳体的宽度面分别设有拉手。
若干个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单体之间均设有隔板。
该电池模块还包含跨接片,所述跨接片连接锂离子电池单体。
所述的转接柱与跨接片相连。
所述的上盖内壁设有凸筋,所述的凸筋对应在每相邻的锂离子电池单体之间位置处。
该电池模块还包含线束,所述的线束布置在锂离子电池单体上,且通过接插件与电池模块管理控制器相连。
本发明一种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整个模块结构采用绝缘阻燃材料一体化设计,重量轻,安装维护方便。
2、壳体长度面具有加强筋,宽度面带有拉手,提高了电池模块结构强度,满足了储能设备的要求。
3、上盖上在每隔一个锂离子电池厚度的地方有凸出的筋,卡紧每一个锂离子电池,并通过6个防盗螺钉与壳体固定锁紧。
4、防触罩是固定在壳体上凸出的转接柱上,通过搭扣件与转接柱凸台联接,避免其他物体与转接柱直接接触而发生触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块整体图;
图2为本发明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储能用绝缘减重结构一体化设计的锂离子电池不带上盖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68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