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6863.4 | 申请日: | 2012-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1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秦绍东;龙俊英;田大勇;次东辉;汪国高;孙守理;孙琦;王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28 | 分类号: | B01J23/28;B01J23/887;C07C9/04;C07C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蓉珺;林柏楠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型耐硫 甲烷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甲烷化反应的耐硫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将含有硫化氢等酸性气体的合成气有效组分CO和H2转化为CH4的负载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催化剂由催化剂助剂、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改性剂和多孔载体组成。
背景技术
甲烷化反应是指合成气中CO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与H2进行反应生成甲烷的过程。其反应式可表示如下:
CO+3H2=CH4+H2O (1)
CO+H2O=CO2+H2 (2)
2CO+2H2=CH4+CO2 (3)
通常认为:合成气的甲烷化反应是煤洁净利用的最佳方案之一,合成气主要由煤气化或煤热解得到,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合成气与能够有效催化甲烷化反应的催化剂接触就能实现甲烷的合成,甲烷化不仅可减少煤因传统方法燃烧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气体燃料的热值。
对于甲烷化反应,很多研究学者长期以来研究方向是试图找出既对甲烷具有较高选择性、又对一氧化碳具有较高转化率的甲烷化催化剂及其载体。在现有的工业甲烷化催化剂中,效果较好的是负载型NiO催化剂,然而NiO催化剂对由表面碳沉积以及硫物种非常敏感,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和中毒,使用NiO催化剂时,必须去除合成气原料中包含的H2S等酸气,以使其含量低于1ppm,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使用NiO催化剂时的工艺成本。因此,寻找其它效果较好的耐硫甲烷化催化剂就变得尤为重要。
钼基催化剂以其极好的耐硫性能和极高的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活性著称。例如,US4491639公开了一种MoS2催化剂的合成工艺。其中,该工艺包括将硫源和催化剂金属化合物混合,在非氧化气氛下热处理所形成的混合物,再在还原气氛下加热该混合物,接着进行钝化。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初始活性,但是稳定性较差。此外,这个工艺显然很复杂,难于工业放大。
US4260553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甲烷的负载在Al2O3载体上的CeO2改性MoO3催化剂,其中,Ce/Mo/Al原子比大约是9/1/1。
US4833112公开了一种用于甲烷生产的氧化铈载氧化钼催化剂。试验表明:负载在氧化铈载体上的氧化钼催化剂的甲烷化催化活性要高于其负载在氧化铝载体上的催化活性。但经100小时试验后,该催化剂CO转化率迅速下降。
经过多年研究,本发明人发现:某些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催化剂本身的组成,还取决于催化剂制备方法。因为组成相同的催化剂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最终得到的催化剂催化性能差异巨大。
CN1552520A和CN101088610A均公开了一种烃类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他们采用混捏法对催化剂载体、催化剂活性组分和催化剂活性助剂的混合物进行混捏,之后经挤压成型、干燥和焙烧,得到最终的催化剂,其中在混捏前使用的胶溶剂是碱性液和酸性液。
US7968069也公开了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由勃姆石和TiO2前体形成Al2O3/TiO2或TiO2/Al2O3的催化剂载体,所述催化剂载体经用酸胶溶化勃姆石后再进行捏练、挤压成型、干燥和焙烧等过程制得。
上述专利文献针对的均是加氢脱硫或重油裂解所涉及的加氢处理催化剂,其或是对整个催化剂组成物进行捏练,或是仅对催化剂载体组分进行捏练,但上述专利文献未公开这些催化剂制备方法与其它常规催化剂制备方法相比有何技术优势。
上述所有文献在此全文引入以作参考。
综上所述,目前不仅需要开发一种优化组成使催化性能达到最优的负载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更需要开发一种组成优化的负载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方法,这样,优化的组成和最佳的制备方法将会使上述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达到最佳。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未经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68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