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437794.9 申请日: 2012-11-06
公开(公告)号: CN103101424A 公开(公告)日: 2013-05-15
发明(设计)人: 铃木雄一;后藤优介 申请(专利权)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B60K1/04 分类号: B60K1/04
代理公司: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雒运朴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动力 控制 单元 保护 构造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电动车等中,在配置于车身前部的电动机室内例如收纳有电动机,在电动机的上方配置并控制电动机的驱动的动力控制单元(以下,称为PCU),以及在电动机和PCU的前方配置的散热器。

在这样的车辆中,例如在受到前面冲撞(以下,称为前撞)等的情况下,在从车身前部输入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散热器等周边部件被压入向PCU。

对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着一种在电子零件单元的下部设置冷却机构,并使该冷却机构的前端部配置得比电子单元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前撞时被压入向后方的周边部件在电子零件单元之前先与冷却机构发生干涉,由此可以保护电子零件单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9239号公报

但是,一般在PCU的框体的前壁部上形成有贯通孔,其用于将电线从PCU的内部拉出,所述电线连接在PCU的内部收纳的DCDC转换器等高电压设备与在PCU的周围配置的低电压电池等。

此时,在前壁部中,贯通孔的周边部分与其他的部分(未形成贯通孔的部分)相比刚性低。因此,在前撞时,当周边部件中的高强度部分、例如散热器中的连接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等与贯通孔的周边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存在以贯通孔的周边部分为起点导致框体损伤等的顾虑。针对于此,考虑了提高框体自身的刚性、强度,但是有制造成本变高,并且重量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没考虑贯通孔的位置等具体的结构,对于保护PCU仍然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并且防止散热器等中的高强度零件和贯通孔周边的低刚性部分接触,保护动力控制单元的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

为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动力控制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PCU5)的保护构造,其设置在收纳车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1)的弱电系统电子零件的电源即低电压电池(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低电压电池7)和散热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6)的车辆前方的电动机室(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室3)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具有框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5)和收纳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DCDC转换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DCDC转换器46),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与所述散热器相对配置,并且在避开沿着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所述低电压电池的位置上被配置于所述低电压电池的后方,在所述框体之中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低电压电池侧的侧面前侧,设有用于供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和所述低电压电池的第一电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线88)通过的第一贯通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贯通孔86)。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具备支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单元支承框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单元支承框架),所述单元支承框架以从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包围所述第一贯通孔的方式配置。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支承框架具有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时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合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保护部从所述第一保护部分支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后,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具有用于对所述低电压电池以外的其他的电子零件供电的第二电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线88),在所述框体的所述侧面上,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邻设有供所述第二电线通过的第二贯通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贯通孔87)。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DCDC转换器在所述框体内靠近沿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低电压电池而配置。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备:收纳高电压设备的上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壳体51)及下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部壳体52);以及对所述上部壳体及所述下部壳体之间进行分隔,并在所述上部壳体及所述下部壳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散热片框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框体5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77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