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智能管理电路及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8609.8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9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何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孙东风;王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智能 管理 电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管理系统(BMS),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组智能管理电路及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给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压,电池组通常由多个电池串联而成,但是如果电池之间的容量失配便会影响整个电池组的容量。当电池组中的电池不均衡时,它的可用容量将减少,串联电池组中容量最低的电池将决定电池组的总容量。在不均衡电池组中,一个或几个电池会在其它电池尚需充电时便已达到最大容量。而在放电时,未完全充电的电池又会比其它电池先放完电,使电池组因电压不足而提前停止供电。
所以目前的电池组普遍需要采用电池均衡技术,其目的在于:
其一、充电均衡。在充电过程中后期,部分电池的容量很高,其单体电压已经超过设定上限(一般要比充电截止电压小)时,BMS控制均衡电路开始工作,控制这些容量满的电池少充、不充甚至是转移能量,以使容量小的电池继续充电,并且使容量已满的电池不损坏。
其二、放电均衡。在电池组输出功率时,通过补充电能限制容量低的电池放电,使得其单体电压不低于预设下限(一般要比放电终止电压高一点)。前述充电截止电压和放电终止电压均与电池的自身特性(如温度、充放电流等)直接相关,因此,前述预设上、下限的值亦主要由电池的自身特性而决定。
显然,充电均衡仅仅保证了电池在充电中,容量最小的电池不过充,在放电过程中,它能释放的能量也是最小的,因此这些电池过度放电的可能性很大。如果BMS控制不好的情况下,这些容量小的电池已经处于深度放电条件下,电池组的整体仍蕴含较高的能量(表现在电池组电压较高)。因此,一般需将充电均衡与放电均衡一起使用。
其三、动态均衡。电池组工作在浮充状态(idle),可通过能量转换的方法实现组中单体电池电压的平衡,实时保持相近的荷电程度。 事实上,目前关于idle状态的转化可能引起额外的能量消耗,因此需要谨慎评估,不能把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的能量随意转进转出,以致将电能全部转变为热量而消耗殆尽。
传统的电池均衡方法主要有断流(disconnection circuit)型、分流(Shuntingmethod)及能耗型(Dissipative Method)以及主动均衡型等模式。
而近来又出现了一种最新的电池管理技术,其表面上是断流型模式的一种改进,但实际上由于使用了变电压充电和冗余电池切换的技术,因此可称之为“切换均衡型”模式,其性能优于上述各种均衡方法。参阅图1所示系该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其要点在于将电池组设计为由N个电池组成,假设单个电池的额定放电电压和额定充电电压分别为ε′和ε,电池组对外供电的额定电压为Kε′, N>K,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则:
若考察第i个电池(i为1~N之中的任一正整数):当开关Si,1闭合同时Si,2打开时,电池i接入电路回路;当开关Si,1打开同时Si,2闭合时,电池i旁出电路回路。所以通过调整开关Si,1和Si,2的通断状态,就可以控制第i个电池接入或者旁出充电回路。如果M<N个电池被接入充电电路,那么此时蓄电池组的额定充电电压就降低为Mε。
该方法的工作方式为,在实时监测每一个电池的电压和电流的同时:
(1)充电均衡:起始时,K个电池接入,余电池旁路(为方便表述起始旁路电池块称作冗余电池块),降压稳压电路输出为Voutput=Kε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当有电池充满时,将该电池旁路,然后将一块冗余电池切换接入充电电路,Voutput不变,继续充电;当有电池充满,同时冗余电池也都已充满时,将该电池旁路, Voutput降低ε,继续充电;直至所有电池充满。
(2)放电均衡:起始,调整开关Si,1和Si,2的通断状态使得蓄电池组内只有K个电池接入放电回路,其余电池旁出放电回路;实时监测每个电池的电压,电流,计算出每个电池的电量,每隔一定时间比较一次,将电量最小的N-K快电池旁路,余接入放电电路;直到有电池剩余电量达到防过放门限,需电池组停止工作。
(3)浮充均衡:不能有效提供浮充均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86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