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地下洞室中缓倾角错动带变形与破坏的梯式阻滑群洞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38828.6 | 申请日: | 2012-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3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江权;冯夏庭;徐鼎平;陈建林;江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D13/02 | 分类号: | E21D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1***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地下 洞室中缓 倾角 错动 变形 破坏 梯式阻滑群洞 | ||
1.一种防治地下洞室中缓倾角错动带变形与破坏的梯式阻滑群洞,其特征在于:
A.在含缓倾角错动带(1)岩层中预开挖的地下洞室(5)边墙两侧的外侧岩体(9)内分别开挖第一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和第二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第一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中的第一主洞(2)的轴线和第二主洞(4)的轴线均位于缓倾角错动带(2)的平面内,第一主洞(2)的轴线和第二主洞(4)轴线的相互平行且与地下洞室(5)的边墙平面平行,第一主洞(2)与第二主洞(4)之间开挖两条以上的连接洞(3),连接洞(3)的轴线垂直于第一主洞(2)和第二主洞(4)的轴线,第二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中的第三主洞(6)的轴线和第四主洞(8)的轴线均位于缓倾角错动带(2)的平面内,第三主洞(6)的轴线和第四主洞(8)轴线相互平行且与地下洞室(5)的边墙平面平行,第三主洞(6)与第四主洞(8)之间开挖两条以上的连接洞(7),连接洞(7)的轴线垂直于第三主洞(6)和第四主洞(8)的轴线;
B..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和第二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中的第一主洞(2)、第二主洞(4)、第三主洞(6)和第四主洞(8)的宽度Bt是在已知预开挖地下洞室(5)的宽度B、拟填充混凝土的抗剪强度τcon、垂直地下洞室(5)的轴线平面上的缓倾角错动带(1)的视倾角β、缓倾角错动带(1)的粘聚力C和缓倾角错动带(1)的内摩擦角φ、垂直地下洞室(5)的轴线平面上岩体(9)应力张量[σxx,σyy,τxy]和设定的阻滑安全系数Fs后,按(式1)计算获得;
Bt=(τ·Fs-f)·B/2/τcon (式1)
式中,
f=(cos2β·σxx+sin2β·σyy+2sinβ·cosβ·τxy)tanφ+C (式2)
τ=sinβ·cosβ(σyy-σxx)+(cos2β-sin2β)·τxy (式3)第一主洞(2)、第二主洞(4)、第三主洞(6)和第四主洞(8)的高度为已知缓倾角错动带(1)的平均高度的二倍,第一主洞(2)、第二主洞(4)、第三主洞(6)和第四主洞(8)的长度等于缓倾角错动带(1)在地下洞室(5)的边墙出露的平均长度;
C.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和第二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中的第一主洞(2)的轴线和第四主洞(8)的轴线到地下洞室(5)临近直立边墙的距离为地下洞室(5)宽度的一倍,第二主洞(4)的轴线和第三主洞(6)的轴线到地下洞室(5)临近直立边墙的距离为地下洞室(5)宽度的0.3倍;
D.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和第二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中的连接洞(3)和连接洞(7)的断面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主洞(2)、第二主洞(4)、第三主洞(6)和第四主洞(8)的断面尺寸,两条以上相邻连接洞(3)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地下洞室(5)的0.5倍,两条以上相邻连接洞(7)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地下洞室(5)宽度的0.5倍;
E.对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阻滑群洞中的第一主洞(2)、第二主洞(4)和两条以上连接洞(3)进行抗剪强度为τcon的混凝土填充,对第三主洞(6)、第四主洞(8)和两条以上连接洞(7)进行抗剪强度为τcon的混凝土填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882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