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胶凝胶法制备(110)晶面择优生长的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3 薄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1407.9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0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谈国强;薛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30B5/02 | 分类号: | C30B5/02;C30B29/2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胶 凝胶 法制 110 择优 生长 剩余 极化 强度 bifeo sub 薄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备BiFeO3铁电薄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BiFeO3为代表的多铁性化合物体系,已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单相多铁性磁电材料的研究热潮。随着微电子技术、光电子和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铁电薄膜以良好的铁电、压电、介电等性质,成为可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学、光电子学、集成光学和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重要功能材料。
然而,BiFeO3本身性质决定了其很难制备出纯相,并且观测到饱和电滞回线。一方面,由于Bi和Fe的存在影响到制备纯相BiFeO3材料。传统的慢速退火工艺制备BiFeO3时,氧空位在高温退火下达到动态平衡,当退火过程结束,部分氧空位滞留其中,形成氧空位的聚集,引起氧剂量的偏移,这种偏移使得铁价态发生波动(Fe3+转化为Fe2+)。铁价态的波动导致大的漏导,从而使BiFeO3漏电流较大,由于大的漏导使其铁电性无法正确测量而获得饱和极化。另一方面,BiFeO3本身具有的低介电常数和低电阻率等性质致使很难观测到电滞回线。这些特点都大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胶凝胶法制备(110)晶面择优生长的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3薄膜的方法,该种方法能够制备出在(110)晶面择优生长并具有较高的剩余极化强度(Pr>130μC/cm2)的BiFeO3薄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溶胶凝胶法制备(110)晶面择优生长的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3薄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Bi(NO3)3·5H2O、Fe(NO3)3·9H2O、Nd(NO3)3·6H2O和Co(NO3)2·6H2O按摩尔比0.90:1-x:0.15:x溶于乙二醇甲醚和醋酸酐的混合液中,其中铋离子过量5%以补偿薄膜退火过程中的挥发,搅拌均匀得到稳定的BiFeO3前驱液;其中x=0.01~0.03,乙二醇甲醚和醋酸酐的体积比3:1,BiFeO3前驱液中金属离子浓度为0.3mol/L;步骤2:采用旋涂法在FTO/glass基片上旋涂BiFeO3前驱液,转速为4000转/s,匀胶结束后在200℃烘烤10~15min得干膜,然后在550℃快速退火6~8min得到晶态BiFeO3薄膜。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待步骤2制备的薄膜降温至室温,重复步骤2‘旋涂-退火’过程,以前一层作为后一层的种子层,诱导出(110)晶面择优生长的BiFeO3薄膜,直到达到所需厚度的BiFeO3薄膜。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x=0.01、0.02或0.03。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方便,容易控制;(2)对基片的大小和形状要求不高,容易控制薄膜成分;(3)溶胶-凝胶是化学反应,合成温度较低;(4)经过溶液得到胶体,由于胶体混合比较均匀,因而很容易均匀掺杂,所制材料也均匀。(5)A-B位共掺杂后,固熔进入晶格,使原本近似呈钙钛矿结构的铁酸铋晶格扭曲,结构畸变加剧,并且通过精确控制前驱液的溶剂比使得薄膜择优生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BiFeO3薄膜的铁电性能。
目前用于制备BiFeO3薄膜的方法有很多,如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磁控溅射法(rf magnetron sputtering)、金属有机物沉积法(MOD)、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液相沉积法(LPD)、分子束外延法(MBE)、脉冲激光沉积法(PLD)、溶胶-凝胶法(Sol-Gel)等。相比其他方法,Sol-Gel方法由于不需要昂贵的真空设备,适宜在大的表面和形状不规则的表面上制备薄膜,以及化学组分精确可控等优点而被广泛用来制备铁电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14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