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1468.5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7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金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及其 驱动 方法 | ||
本申请要求享有2011年12月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1-0128181号的权益,为了所有目的,通过援引的方式将该专利申请并入本文,如同在这里完全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文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减少数据驱动电路的输出通道的数量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使用电场调整液晶的透光率来显示图像。这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液晶单元(liquid crystal cell)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用于驱动液晶单元的驱动电路。
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如图1中所示,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彼此交叉,用于驱动液晶单元Clc的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作“TFT”)形成在栅极线GL与数据线DL的交叉处。TFT响应于通过栅极线GL供给的扫描脉冲,将通过数据线供给的数据电压Vd供给至液晶单元Clc的像素电极Ep。为此,TFT的栅极与栅极线GL连接,TFT的源极与数据线DL连接,TFT的漏极与液晶单元Clc的像素电极Ep连接。液晶单元Clc根据供给至像素电极Ep的数据电压Vd与供给至公共电极Ec的公共电压Vcom之间的电位差来显示灰度级。根据将电场作用于液晶单元Clc的方法,公共电极Ec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存储电容器Cst形成在液晶单元Clc的公共电极Ec与像素电极Ep之间,以保持充电在液晶单元Clc中的电压。
驱动电路板包括数据驱动电路,所述数据驱动电路将数字视频数据转换成模拟视频数据电压,并且将模拟视频数据电压供给至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如图2中所示,数据驱动电路10的输出通道S1至S9通常与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20上的数据线D1至D9一对一地连接。顺便说明,数据驱动电路比其它部分更贵。因此,一直在试图通过以1:2、1:3、1:4、1:5或者更低的比例将数据驱动电路的输出通道与数据线连接,以减少数据驱动电路的输出通道的数量。
图3示出利用常规采样切换电路30以1:3的比例将数据驱动电路10的输出通道S1、S2和S3与数据线D1至D9连接的实例。采样切换电路30对从输出通道输出的数据电压进行分时(time-divide),并且将已分时的数据电压分配至三条数据线。采样切换电路30中的分时操作由被DEMUX控制信号DM1、DM2和DM3顺序地导通的DEMUX开关MT1、MT2和MT3执行。
这样产生DEMUX控制信号DM1、DM2和DM3,即使得DEMUX控制信号DM1、DM2和DM3在1个水平周期1H中是相继的并且彼此不重叠。DEMUX控制信号DM1、DM2和DM3的每一个的产生周期都设定为大约1个水平周期1H。在图4中,Hsync表示水平同步信号,①表示作用于相邻栅极线的扫描脉冲之间的间隔,②和⑤表示扫描脉冲与DEMUX控制信号之间的间隔,③表示DEMUX控制信号的脉冲宽度(与DEMUX开关的导通时间相对应),④表示相邻DEMUX控制信号之间的间隔。
由于DEMUX控制信号在同一周期(1H的时间)中产生,所以常规驱动方法具有以下问题。
根据常规驱动方法,液晶显示面板的分辨率越高,分配比例(distributionratio)就越高,确保DEMUX控制信号的时序裕度(timing margin)就越难。特别是,除非确保图4的④的间隔,否则必需在时间上被分开和供给的数据电压将彼此部分重叠,因此产生不想要的充电结果。难于确保时序裕度的原因是因为1个水平周期1H的宽度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和分配比例的增大而减小,如下面的表1中所示。
表1
此外,液晶显示面板的分辨率越高,1个水平周期1H的宽度就越窄。因此,每1个水平周期1H被导通的DEMUX开关的驱动频率、即DEMUX控制信号的频率就增大。由于DEMUX控制信号的频率fDeMUX增大,所以采样切换电路的功耗PDeMUX增大,如下面的公式1所示。
公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1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