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环境养殖食蟹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4501.X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5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覃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李韵 |
地址: | 538038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人工 生态环境 养殖 食蟹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环境养殖食蟹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原生态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潮汐河流沿岸等热带岛屿和海滨。因为喜欢在退潮后到海边觅食螃蟹及贝类,故名食蟹猴。由于食蟹猴生物学特性与人类极其相似,是研究人类疾病和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最佳材料,目前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科学研究和药物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灵长类实验动物,其需求量越来越大。
广西作为食蟹猴的养殖大省,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种源优势,如何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对蟹猴饲养环境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出食蟹猴饲养环境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进一步提升广西实验用食蟹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为广西实验用食蟹猴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食蟹猴养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传统的地面或网床设施中养殖往往发生严重的消瘦和脱毛症等问题,通过使用各种方法和药物治疗,改进饲料配方等均不能见效,消瘦和脱毛症的发生率达30-80%,导致产品不合格甚至不能用于科学研究,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和减少食蟹猴消瘦和脱毛症发生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环境模拟自然环境养殖食蟹猴的方法。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至少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环境养殖食蟹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人工生态园区的建设:选址在坐北朝南的缓坡地,用围墙围起面积为1000-8000平方米的生态园区,所述生态园区内包括植物、溪流和山石,其中植物覆盖率不小于90%;
步骤二、养殖:将食蟹猴驯养后放入所述园区内进行放养,饲养密度为10~30只/100平方米。
优选的是,步骤一中所述园区面积为2000-5000平方米。
优选的是,步骤二中的饲养密度为1~2只/10平方米。
优选的是,步骤一中所述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其比例为4:4:2。
优选的是,所述植物包括果树、牧草和竹子。
优选的是,所述围墙为双砖墙,高为3.5~5.5米,在其0.5~1.2米高处设置有面积为0.5~3平方米的窗口,用镀锌铁网覆盖。
优选的是,所述山石为人工建造的假山,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其高度高于所述围墙0.5-1.5米。
优选的是,步骤一中所述生态园区还包括:
投料间,设置在围墙边,配备有保温设施;
管理房,设置在所述投料间附近;
休息房,其内部设置有栖息架;
饮水池,其面积为0.5-2.5平米。
优选的是,步骤二中所述的驯养过程包括每天定时投给食蟹猴两次全价混合颗粒饲料和一次青绿饲料,驯养天数为20~40天。
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二之后还包括:
步骤三、养护管理:
1)每天对所述投料间进行冲洗和消毒;
2)当室外温度低于12℃时启用所述投料间的保温设施;
3)每个月对所述生态园区喷雾消毒一次;
4)每个季度对食蟹猴的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检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人工生态环境模拟自然环境,在选址过程中,在选址地原有条件下建造人工生态环境,建造过程简单、造价低且省时省力,同时更有利于食蟹猴的健康成长;本发明所述的人工生态环境可以为动物驯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福利;为食蟹猴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空气质量、饲料来源、减轻心理压力,充分表达群体意愿和情感使食蟹猴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丰富的植被可为食蟹猴提高大量的青绿饲料和天然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来源。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利用人工生态环境养殖的食蟹猴其消瘦和脱毛症等降低到10%以下,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后能够据以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防城港常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45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