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5805.8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5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高金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金菊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高炉 炮泥用 结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炮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
背景技术
高炉是炼铁生产的主要设备,相对于其他炼铁设备,其具有产量大、产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特点。随着炼铁工业的迅速发展,高炉逐渐朝着长寿命、强化冶炼和大型化方向发展,这对炮泥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炉不出铁渣熔液时,炮泥填充在铁口内,使铁口维持足够的深度;高炉出铁时,铁口内的炮泥中心被钻出孔道,铁渣熔液通过孔道排出炉外。炼铁过程中高炉的出铁口需要反复被打开和填充,炽热的铁水和熔渣对炮泥产生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如果炮泥质量差,使用时会产生诸多问题,如潮铁口、断铁口、浅铁口等,铁口工作恶化,降低铁口合格率,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因此炮泥的性能对维护铁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炮泥为有水炮泥,其主要是以焦粉、粘土、矾土熟料和焦油沥青为原料,加水搅拌而成。有水炮泥体积密度较小,耐渣铁侵蚀性较差,为此现有技术大多采用无水炮泥。无水炮泥一般由刚玉、碳化硅和焦粉为原料,以焦油作为结合剂制成。无水炮泥耐铁渣侵蚀性较高,可使铁口出铁时间延长,降低出铁次数。
目前,无论是有水炮泥还是无水炮泥,结合剂均为必须组分,其可随温度升高而缩聚形成网络结构,提高炮泥的高温强度。高炉炮泥用结合剂有水、焦油、树脂以及多种结合剂联合使用的结合剂。水系高炉炮泥只能用于小型高炉,大型高炉炮泥多数采用焦油和树脂结合剂,焦油结合炮泥性能优良被广泛采用,但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部分有害挥发份,严重污染环境并且危害操作工人的健康;(2)快干速硬性能差,稳定性差。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54675.9,申请日:2008年3月20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及其高炉炮泥,该申请案涉及一种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其成分(重量配比)为:煤焦油10-60,酚醛树脂5-20,沥青20-80,沥青为高温粉状沥青或高聚合状沥青,软化点不小于100℃,在50℃-70℃搅拌调制成的结合剂。此外,中国专利申请号 201110396795.9,申请日:2011年12月2日,发明创造名称为:炮泥用结合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申请案涉及一种炮泥用结合剂,包括酚醛树脂组合物和有机溶剂,所述酚醛树脂组合物包括重量比为(2-50):(50-8)的甲阶酚醛树脂和线型酚醛树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的高炉炮泥结合剂应用在炮泥后,其固化速率和开口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其生产价格较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污染环境,且配置的炮泥使用性能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加入本发明的结合剂配置炮泥,使得具有良好塑性,且开口性能好。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各组分按如下质量份组成:
沥青 40~50份
氢化三联苯 4~6份
有机硅树脂 10~12份
呋喃树脂 8~11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1~15份。
优选地,所述的呋喃树脂采用糠醇树脂。
优选地,所述的沥青采用石油沥青,该石油沥青中的地沥青质为25%~30%。
优选地,其各组分按质量份组成如下:
沥青 45份
氢化三联苯 5份
有机硅树脂 11份
呋喃树脂 9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3份。
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大型高炉炮泥用结合剂,其中采用有机硅树脂、呋喃树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复配作为固化剂成分使用,且采用氢化三联苯作为增效剂,使得塑性高,热稳定性好,将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结合剂具有较低的固化速率,结合剂固化速率的降低有利于提高炮泥高温条件下的流动性,因此炮泥在泥炮内不易结块;
(2)加入本发明的结合剂配置炮泥,炮泥的开口性能好,且耐高温渣铁冲刷侵蚀,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金菊,未经高金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58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