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9905.8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8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G02B6/126 | 分类号: | G02B6/1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547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梯状太 赫兹 偏振 分束器 | ||
1.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入端(1)、第一信号输出端(2)、第二信号输出端(3)、基体(4)、第一直波导(5)、第二直波导(6)、第三直波导(7)、第四直波导(8)、第五直波导(9)、第六直波导(10)、第七直波导(11)、开口圆环(12)、开口方形框(13);基体(4)上设有第一直波导(5)、第二直波导(6)、第三直波导(7)、第四直波导(8)、第五直波导(9)、第六直波导(10)、第七直波导(11)、开口圆环(12)、开口方形框(13),第一直波导(5)的左端与信号输入端(1)相连,第一直波导(5)的右端连在第二直波导(6)的左侧中心位置;第二直波导(6)的右侧上、下部和第五直波导(9)的左侧上、下部之间分别设有第四直波导(8),且上侧第四直波导的左下和右上位置分别设有开口圆环(12),下侧第四直波导的左上和右下位置分别设有开口方形框(13),两个第四直波导(8)中间等间距放有两个第三直波导(7);第六直波导(10)和第七直波导(11)对称分布在第五直波导(9)的右侧,且第五直波导(9)的右侧上部与第六直波导(10)的左端连接,第五直波导(9)的右侧下部与第七直波导(11)的左端连接,第六直波导(10)的右端与第一信号输出端(2)相连,第七直波导(11)的右端与第二信号输出端(3)相连;太赫兹波从信号输入端(1)输入,第一信号输出端(2)输出TE波,第二信号输出端(3)输出TM波,获得偏振分束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4)的材料为二氧化硅,基体(4)的长度为840~900μm,宽度为900~1000μm,高度为200~3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直波导(5)的长度为150~200μm,宽度为50~60μm,高度为40~6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直波导(6)的长度为30~40μm,宽度为500~600μm,高度为40~6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直波导(7)的长度为300~400μm,宽度为20~30μm,高度为40~60μm;两个第三直波导(7)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50~16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直波导(8)的长度为300~400μm,宽度为40~50μm,高度为40~60μm;所述的开口圆环(12)的外半径为50~60μm,内半径为30~40μm,圆环的开口长度为20~30μm;所述的开口方形框(13)的外边长度为100~120μm,方形框的宽度为20~30μm,方形框的开口长度为20~3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直波导(9)的长度为90~100μm,宽度为500~600μm,高度为40~6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六直波导(10)和第七直波导(11)的长度均为150~200μm,宽度均为50~60μm,高度均为40~60μm;第六直波导(10)与第七直波导(11)之间的距离为280~29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状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直波导(5)、第二直波导(6)、第三直波导(7)、第四直波导(8)、第五直波导(9)、第六直波导(10)、第七直波导(11)的材料均为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990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式存放架
- 下一篇: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获取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