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架空线路故障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1901.3 | 申请日: | 2012-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4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杨骏;魏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48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架空 线路 故障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网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架空线路故障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短路、接地故障的检测一直是困扰配电网运行的技术难点,而且难度主要集中在单相接地故障检测上,目前用于检测单相接地故障的方法主要分为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通过向故障线路注入特征信号的方式判断单相接地故障,被动方式主要是通过检测发生故障时线路出现的稳态或暂态特性来判断故障,其中,被动检测的方法有:零序电流法、首半波法、五次谐波法等。
由于主动检测法要向线路注入电流信号,该方式会对线路运行状况造成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存在安全隐患,这种方法没有被现实应用所采纳;被动检测中,零序电流法需要采集故障线路和健全线路零序电流综合比较,不利于故障现场定位,且可靠性不高,首半波法和五次谐波法是通过检测线路暂态信号特征来判断故障,由于暂态信号持续时间短,且分析方法较为复杂,实现难度较大。另外,在短路故障检测中,通常采用的是电流检测法,即单纯感应线路电流突变来判断故障,受限于起始感应电流和精度,故障检测准确率会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故障检测不实用和不准确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的架空线路故障检测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架空线路故障检测系统,其包括电压处理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电压处理模块和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连接的故障判断模块以及与所述故障判断模块连接的数据发送模块;所述架空线路周围形成的电场感应生成交流线路电压,所述架空线路的一次电流通过线圈感应生成二次电流,其中:
所述电压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交流线路电压进行处理,将所述交流线路电压转换为直流线路电压输出;
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将所述二次电流转换成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直流电压的变化检测突变电流及输出所述突变电流;
所述故障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压处理模块所输出的直流线路电压的变化情况和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所输出的突变电流的变化情况判断故障类型,并生成相应的故障信息;
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无线网络发送所述故障信息。
优选地,所述故障包括短路故障和接地故障。
优选地,若所述电压处理模块所输出的直流线路电压下降为零,且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所输出的突变电流下降为零,则所述故障判断模块判定所述架空线路为短路故障。
优选地,若所述电压处理模块所输出的直流线路电压下降为零,且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所输出的突变电流未下降为零,则所述故障判断模块判定所述架空线路为接地故障。
优选地,对所述交流线路电压进行处理具体为:所述电压处理模块将所述交流线路电压通过二极管D1将其转换为直流线路电压,并通过滤波后将所述直流线路电压输出至所述故障判断模块。
优选地,所述二次电流转换成直流电压具体为: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将所述二次电流经电阻R3转换为交流电压,并将所述交流电压经全波整流和滤波分压后转换为直流电压。
优选地,所述检测突变电流具体为: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根据所述直流电压的电平变化信号判断是否检测到突变电流,并将检测到的所述突变电流输出至所述故障判断模块。
优选地,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由Zigbee无线射频电路组成。
优选地,所述Zigbee无线射频电路的工作频率为2.4GHz。
优选地,所述架空线路故障检测系统为检测短路故障和接地故障的架空线路小电流接地系统。
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对架空线路的直流线路电压和突变电流综合判断故障,提高了故障判断的准确性,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同时节省了故障定位及排除故障的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架空线路故障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压处理模块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电流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19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