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452575.8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1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丁国建;陈弘;贾海强;王晓晖;宋京;张荣勤;罗惠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环新光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30;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300385 天津市西***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亮度 发光二极管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设有砷化镓(GaAs)衬底,其特征在于:砷化镓(GaAs)衬底上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砷化铝(AlAs)剥离层,n型限制层,构成发光二极管的核心发光区域的多量子阱有源区, p型限制层,作为永久衬底层的p型窗口层,通过上述层结构的相互连接构成一发光二极管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 n型限制层的底面上还设有高反射率金属反射层;在高反射率金属反射层的底面上设有n型电极,并形成一芯片整体;经切割后的芯片整体成为发光二极管(LED)所需的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限制层为:n型磷化铝镓铟[(AlxGa1-x)yIn1-yP]材料,其中,x为:0.6~1,y为0.4~0.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量子阱有源区为:不同组分的磷化铝镓铟、磷化铝镓铟[(AlxGa1-x)0.5In0.5P/(AlyGa1-y)0.5In0.5P] 材料,其中,x为0~0.5,y为0~1;p型限制层为:p型磷化铝镓铟[(AlxGa1-x)yIn1-yP]材料,其中,x为0.6~1,y为0.4~0.6;作为永久衬底层的p型窗口层为:p型磷化镓(GaP)材料。
5.一种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制备步骤:
第一步:设置临时砷化镓(GaAs)衬底;
第二步:在砷化镓(GaAs)衬底上外延生长n型砷化铝(AlAs)剥离层;
第三步:在砷化铝(AlAs)剥离层上外延生长n型限制层;
第四步:在n型限制层之上生长多量子阱有源区,以构成发光二极管的核心发光区域;
第五步:在多量子阱有源区上生长p型限制层;
第六步:在p型限制层上生长.,作为永久衬底层的p型窗口层;
第七步:在p型窗口层上制备p型电极;
第八步:对芯片的砷化铝(AlAs)剥离层进行腐蚀,并去除临时砷化镓(GaAs)衬底和剥离层;
第九步:在n型限制层的底面上制备高反射率金属反射层;
第十步:在高反射率金属反射层的底面上制备n型电极,并形成一芯片整体;
第十一步:将芯片整体进行切割,使芯片整体成为发光二极管(LED)所需的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步中,砷化铝(AlAs)剥离层的腐蚀过程如下:
砷化铝(AlAs)剥离层芯片从边缘开始向内腐蚀,直至腐蚀到整个临时砷化镓(GaAs)衬底从外延层上脱落为止,该步结束之后,n型限制层会成为新的芯片的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于砷化镓(GaAs)衬底上的砷化铝(AlAs)剥离层,其厚度在0.5微米至30微米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限制层是由n型磷化铝镓铟[(AlxGa1-x)yIn1-yP]材料所组成,其中,x为0.6~1,y为0.4~0.6;多量子阱有源区为:不同组分的磷化铝镓铟、磷化铝镓铟[(AlxGa1-x)0.5In0.5P/(AlyGa1-y)0.5In0.5P] 材料,其中,x为0~0.5,y为0~1;p型限制层为:p型磷化铝镓铟[(AlxGa1-x)yIn1-yP]材料,其中,x为0.6~1,y为0.4~0.6;p型窗口层为p型磷化镓(GaP)材料,其厚度为:50-20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砷化铝(AlAs)剥离层的腐蚀液选自氢氟酸(HF)、硫酸(H2SO4)、硝酸(HNO3)、盐酸(HCl)、磷酸(H3PO4)溶液,其浓度值为:1%—50%,腐蚀时间为1—3600秒。高反射率金属反射层为金(Au),铍/金(Be/Au),锌/金(Zn/Au),银(Ag),锡/银(Sn/Ag)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其组合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环新光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天津中环新光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257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热泵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