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介质中C60纳米晶体颗粒浓度测定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58210.6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4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何义亮;于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c60 纳米 晶体 颗粒 浓度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木发明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介质中C60纳米晶体颗粒浓度测定过程中提高nC60脱稳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C60是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是富勒烯家族中的一员。C60独特的结构使其广泛应用在电子、光学和药学等领域[1-5]。由于C60广泛的应用,其可以通过点源或非点源的途径释放进入到水环境中,例如生产工厂、填埋场、大气沉降、暴雨径流、消费者排放的含纳米材料的化妆品和纳米农药等。C60在水体环境中的累积浓度会随着市场的逐渐增大、其生产费用的逐渐降低和新产品的不断研发而逐渐增大[6]。如果C60通过点源或非点源污染进入作为饮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则势必对人类健康造成更大的潜在威胁。为正确评价C60对环境及人类的潜在风险,发展环境中C60的浓度检测技术非常必要。
C60具有对称空心笼状三维芳香结构,具有强疏水性,几乎不溶于水,也不溶或微溶于多数有机溶剂[7,8]。但研究表明,C60在水中通过长期搅拌可以形成稳定的纳米晶体颗粒(water stable crystalline nano-scale C60 aggregates,nC60),尺寸在几纳米到200纳米之间,表面电荷在-9到-30mV,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发了利用有机溶剂置换和超声快速制备在水中稳定的C60纳米晶体颗粒的技术[9-13]。
目前对于水介质中形成的nC60的浓度测定普遍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将nC60脱稳,使其从水相进入有机溶剂相,目前常用的提取C60的有机溶剂为甲苯;第二步用检测仪器,如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检测有机溶剂中的C60浓度。其中,第一个步骤中的nC60脱稳率直接决定C60的回收效率,并进而影响C60浓度测定的精确性。C60释放进入水环境后,水介质环境因素可以明显改变C60纳米晶体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天然有机物质(NOM)和表面活性剂能够扩散、解聚从而进一步稳定C60纳米晶体颗粒。C60纳米晶体颗粒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对其浓度测定会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测定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并在脱稳搅动过程中产生泡沫。木发明针对C60纳米晶体颗粒浓度测定过程中的乳化和泡沫问题,提出采用冰醋酸(GAA)作为脱稳剂消除乳化层和泡沫,提高脱稳效率,并进而提高C60的回收率。
参考文献:
[1]Kroto,H.W.,A.Allaf,and S.Balm,C60:Buckminsterfullerene.Chemical Reviews,1991.91(6):p.1213-1235.
[2]Innocenzi,P.and G.Brusatin,Fullerene-based organic-inorganic nanocompo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1.13(10):p.3126-3139.
[3]Ungurenasu,C.and A.Airinei,Highly stable C60/poly(vinylpyrrolidone)charge-transfer complexes afford new prediction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underivatized fullerenes.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0.43(16):p.3186-3188.
[4]Palstra,T.,et al.,Superconductiviry at 40K in cesium doped C<sub>60</sub>.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1995.93(4):p.327-330.
[5]Rouse,J.G.,et al.,Effects of mechanical flexion on the penetration of fullerene amino acid-derivatized peptide nanoparticles through skin.Nano Letters,2007.7(1):p.155-160.
[6]Zhang,Y.,Chen,Y.S.,Westerhoff,P.,Hristovski,K.,Crittenden,J.Stability of commercial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in water.Water Res.,2008,42,2204-22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8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