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口衔式助听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1402.2 | 申请日: | 201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3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子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捌伍捌创新工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衔式 助听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衔式助听器,属于助听器领域。
背景技术
声音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空气传播,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骨传播。
空气传播:就是利用空气振动的原理,声音传到耳膜,再通过耳膜传到内部耳神经。气导音传输途径是“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骨传播:它利用骨头振动的原理,将声音传到自己的头骨上,通过头骨,直接传送到内部耳神经,不需要耳膜的振动。传导途径为:“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空气传播,必须利用人耳朵内的鼓膜(耳膜),将声音引起的空气振动,通过耳膜传送给耳朵内部的耳神经。当因为年纪变大或者病变,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对人产生听力障碍。骨传播,利用骨头振动传音的原理,将声音直接通过头骨传送到耳朵内部的耳神经。因为不需要耳膜,当因为年纪变大或者病变,人的耳膜性能即使下降了,利用骨传导来感受声音,听力也不会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空气传播助听器产品的不足,协助耳膜性能下降人群提升听力,本发明运用了骨传播原理,提供一种“口衔式”助听器。传导途径为:“声波-牙齿-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一种口衔式助听器,在密闭口哨外壳中集成话筒、信号放大器、振动器、电源;振动器安装在口哨顶端,话筒、信号放大器、电源安装在口哨腔体内;所述话筒受话后将信号反馈至信号放大器进行放大,经放大后电信号振动器产生振动,振动通过使用者牙齿,最终将振动传递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从而实现非空气介质助听。
本发明所述口衔式助听器优选所述振动器为微型震动子。
本发明所述口衔式助听器优选所述电源为锂电池。
本发明所述口衔式助听器优选所述外壳为防水外壳。
本发明所述口衔式助听器优选所述话筒为驻极体话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口衔式助听器,该助听器在密闭口哨外壳中集成话筒、信号放大器、振动器、电源;振动器安装在口哨顶端,话筒、信号放大器、电源安装在口哨腔体内;所述话筒受话后将信号反馈至信号放大器进行放大,经放大后电信号振动器产生振动,振动通过使用者牙齿,最终将振动传递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从而实现非空气介质助听。该助听器不需要耳膜,当因为年纪变大或者病变,人的耳膜性能即使下降,利用骨传导来感受声音,听力也不会受到影响。鼓膜穿孔的全聋患者,也可通过本产品清晰的听到声音,可正常交流、看电视,甚至欣赏音乐。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在密闭口哨外壳中集成话筒、信号放大器、振动器、电源;振动器安装在口哨顶端,话筒、信号放大器、电源安装在口哨腔体内;所述话筒受话后将信号反馈至信号放大器进行放大,经放大后电信号振动器产生振动,振动通过使用者牙齿,最终将振动传递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从而实现非空气介质助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捌伍捌创新工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捌伍捌创新工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14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