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3099.X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6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松;张俊杰;刘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11/04 | 分类号: | F01D11/04;F04D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赵文利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叶轮机械密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迷宫气封(Labyrinth Seal,即环形密封)是大型叶轮机械,如汽轮机与高压压气机中常见的减少泄漏量的设备。然而,对于高参数的透平机械,气封泄漏流动易诱发气流激振,已成为影响轴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提出了蜂窝气封(Honeycomb Gas Seal),如图2所示,将环形腔改造为蜂窝形状,通过增加摩擦面来加强泄漏流动能量消耗,从而即减少泄漏量、也增强稳定性。对于蜂窝气封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如文献“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let Preswirl on the Dynamic Coefficients of a Straight-Bore Honeycomb Gas Damper Seal”(T.B. Sprowl, D.W. Childs,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2007, Vol. 129, pp: 220-229)。然而,蜂窝气封加工困难,造价昂贵,至今并未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气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一种气封装置,在迷宫气封内部每个气封齿的径向与周向上,设置轴向孔,相邻的两个气封齿上的轴向孔对称设置,两个相对称的轴向孔之间设有钢丝,钢丝的两端固定在轴向孔内,钢丝轴向设置,轴向孔与孔中钢丝之间为密封。
所述的钢丝在迷宫气封气封齿的径向每隔一定距离、周向每隔一定角度均匀设置。
所述的钢丝径向数量根据密封气封齿的高度与钢丝直径确定。
所述径向的轴向孔设置在轴向的一条直线上,通过一根钢丝轴向穿过同一轴向上所有的气封齿上的轴向孔,钢丝的两端固定连接在气封齿上。
一种气封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进行加工,得到迷宫气封;
(2)迷宫气封内部径向每隔一定距离、周向每隔一定角度,在每个气封齿的径向与周向上,设置轴向孔,相邻的两个气封齿上的轴向孔对称设置;
(3)在两个相对称的轴向孔之间设有钢丝,钢丝的两端固定在轴向孔内,钢丝轴向设置,将轴向孔与孔中钢丝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所述的步骤(2)中,径向的轴向孔设置在轴向的一条直线上;所述的步骤(3)中,通过一根钢丝轴向穿过同一轴向上所有的气封齿上的轴向孔,钢丝的两端固定连接在气封齿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钢丝网制造湍流而加强泄漏流动能量消耗,可以减少泄漏量、增强稳定性;
(2)本发明的气封结构仅对已有的迷宫气封进行少量改造,加工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够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迷宫气封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蜂窝气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中:
1—迷宫气封;2—气封齿;3—轴向孔;4—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气封装置,如图3所示,基于迷宫气封,在迷宫气封内部每个气封齿的径向与周向上,设置轴向孔,相邻的两个气封齿上的轴向孔对称设置,两个相对称的轴向孔之间设有钢丝,钢丝的两端固定在轴向孔内,钢丝轴向设置,轴向孔与孔中钢丝之间为密封的。
钢丝的数量与排列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于具体问题最佳的排列方式可能不同。一般可以在迷宫气封气封齿的径向每隔一定距离、周向每隔一定角度均匀设置钢丝。
钢丝的密度以保证湍流充分生成与流动能量尽可能大的耗散为目标。由于钢丝的干扰,在钢丝后一定的距离会形成大量的漩涡并形成湍流旺盛区域,从而消耗大量的流动能量,但再经过一定的距离湍流会消失,此时需要新的钢丝诱发湍流。
因此,周向钢丝数量不可过密也不可过疏。过密则影响湍流旺盛区域的形成,加工量大但效果不好;过疏则无湍流的区域过大,整体消耗的能量减少,也会导致效果不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30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络设备联合分析告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管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