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4877.7 | 申请日: | 2009-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1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佐伯博司;杉本博文;曾我部诚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5/00 | 分类号: | G01N35/00;G01N35/02;G01N21/3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析 器件 使用 方法 |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9/003007,国际申请日为2009年06月3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980112376.9,名称为“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的分析的分析用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对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进行分析的方法,已知使用形成有液体流路的分析用器件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用器件可以采用旋转装置来进行流体的控制,能够利用离心力来进行试样液的稀释、溶液的计量、固体成分的分离、分离得到的流体的输送分配、溶液和试剂的混合等,因此可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分析。
利用离心力输送溶液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分析用器件如图57所示,可以通过移液管等插入器具将试样液从注入口91注入收纳腔92,通过分析用器件90的旋转将试样液输送至分离腔93并离心分离后,经由连接流路94将溶液成分采集至计量流路95,通过分析用器件90的下一次旋转将计量流路95内的溶液成分输送至测定点96。这时,在分离腔93的最外周设有用于排出全血的具有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97,使得残留于分离腔93的全血不会紧跟着流入连接流路94、计量流路95。如下构成:利用该连接流路97的虹吸效应,将分离腔93内的不需要的试样液排出至溢流腔98。
此外,利用离心力输送溶液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分析用器件如图58所示,将在稀释液计量室84中通过离心力计量后的稀释液和在分离室80中离心分离后的上清的血浆经由虹吸管流路82、84通过离心力输送至混合室86,在混合室86中进行搅拌后,经由虹吸管流路87输送至设于比混合室86更靠近外周的位置的测定小室88来进行测定。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利用离心力计量试样的分析用器件。该分析用器件如图59~图62所示构成。
图59表示本发明的分析用器件。此外,图60表示作为其主要部分的形成有微通道的基底基板。
图59中,分析用器件由具有微通道204a、204b的基底基板3和闭塞基底基板3的开口部的覆盖基板4、粘接层300构成。
形成于基底基板3的微通道204a、204b通过注塑成形制作有如图60所示的具有凹凸的微通道图案,可以将要分析的试样液注入分析用器件并利用离心力和毛细管力实现流体移动。图61中,旋转轴心107表示实施分析时的分析用器件的旋转中心。
测定时的分析用器件中,在微通道204a内填充有使试样液和试剂反应而得的反应溶液205,反应溶液205的吸光度根据试样液和试剂的反应比例而变化。于是,通过从光源部206对微通道204a照射透射光,在受光部207测定该透射光的光量,从而可以测定透射反应溶液205的光量的变化,对反应状态进行分析。
下面,对该分析用器件的微通道结构和试样液的输送过程进行说明。
图61是表示分析用器件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62(a)~图62(d)表示分析用器件的输送过程。
如图60和图61所示,微通道结构由用于注入/收纳试样液的液体收纳室209、计量一定量的试样液并保持的计量室210、用于接收超出计量室210的容量的剩余的容量的试样液的溢流室211、用于输送通过计量室210计量好的试样液并使其与试剂反应来测定吸光度的测定小室212构成。
液体收纳室209通过连接通路213与计量室210连接,通过从注入口208如图62(a)所示将试样液注入/收纳至液体收纳室209并使分析用器件旋转,可以如图62(b)所示将试样液输送至计量室210。
计量室210从位于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内侧的溢流口214通过毛细管通路217与配置于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的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连接。此外,计量室210从位于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通过连接通路215与测定小室212连接。在溢流室211设有空气孔218而使试样液易于流入,在测定小室212也设有空气孔219而使试样液易于流入连接流路215。
连接流路215呈具备配置于比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毛细管通路217的界面更靠近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位置的弯管的虹吸管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48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