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薄电热水器内胆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6991.3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4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雷君相;王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B21D26/033;B21D26/047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电热水器 内胆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水器,特别是一种超薄电热水器内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热水器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伴随着人们住宅消费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热水器已经成为居民乔迁新居和厨卫装修的必备家庭用具,而且在众多类型的热水器产品中,电热水器以其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优点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现在我们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大都需要可以多路供水,不仅可以用来淋浴,而且可以洗衣、洗菜等,因此要求其内胆具有一定的承压能力和储水能力。普通的圆筒形电热水器虽然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但是壁挂安装时会占据较大的空间,使原本狭小的卫生间变得更加拥挤。超薄电热水器将热水器的厚度减小,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同时也对热水器内胆的结构设计和生产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内胆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要具有足够的储水能力;其次,内胆的结构形式要拥有足够的承压能力;再次,所设计的内胆结构还要易于工业化生产,而且产品可靠,返修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超薄电热水器内胆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圆筒形家用电热水器壁挂安装占用空间大,以及双胆超薄电热水器的双胆之间连接管处人工焊接部分存在漏水隐患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薄电热水器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其特征在于:内胆本体为泳圈式环形结构,由前、后内胆焊接成一体。
一种制造超薄电热水器内胆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凹模、压边圈和充液室,其特点是:凸模型面为内胆形状;凹模与充液室连接,并用第一密封圈密封;压边圈外部安装第二密封圈,压料时,压边圈与凹模密封连接。
一种超薄电热水器内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是:1)在坯料放置之前,向拉深模具的充液室中充入适量油液;2)将坯料放在凹模之上,然后压边圈下行压住坯料,并与凹模形成密封;3)凸模向下运行,将坯料拉入凹模腔中,并配合充液室中油液压力成形零件;4)凸模和压边圈上行,取出零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超薄电热水器内胆,它为泳圈式环形结构,解决了现有的圆筒形家用电热水器壁挂安装占用空间大,以及双胆超薄电热水器的双胆之间连接管处人工焊接部分存在漏水隐患的缺陷,以泳圈式环形内胆结构满足超薄电热水器设计之需要。它较传统热水器产品具有结构紧凑,承压性能好之优点。 并减少了材料、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剖视图;
图3是内胆前半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内胆后半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产品的所用拉深模具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超薄电热水器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其特征在于:内胆本体为泳圈式环形结构,由前、后内胆焊接成一体。
如图3和图4所示,前、后内胆分别为超薄电热水器内胆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而且形状完全一致,首先通过拉深模具,采用充液拉深方法成形,然后通过切边、切口和焊接组装在一起。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工艺重复性,易于工业化生产,而且产品可靠,返修率低。
如图5所示,制造本发明的超薄电热水器内胆的拉深模具,包括凸模3、凹模2、充液室1、压边圈4、第一,二密封圈5、6等。
凸模3型面为内胆形状;凹模2与充液室1连接,并用第一密封圈5密封;压边圈4外部安装第二密封圈6,压料时,压边圈4与凹模2密封连接。
一种超薄电热水器内胆的制造方法,具体步骤是:(1)在坯料放置之前,向拉深模具的充液室1中充入适量油液;(2)将坯料放在凹模2之上,然后压边圈4下行压住坯料,并与凹模2形成密封;(3)凸模3向下运行,将坯料拉入凹模腔中,并配合充液室1中油液压力成形零件;(4)凸模3和压边圈4上行,取出零件。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69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铁限界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 下一篇:引风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