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显性三眠蚕基因M3选育家蚕三眠蚕新品种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8038.2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4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典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徐丰;杨保刚 |
地址: | 614013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显性 三眠蚕 基因 sup 选育 家蚕 新品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蚕种杂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显性三眠蚕M3选育家蚕三眠蚕新品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三眠蚕基因(M3)为已知基因,基因符号为M3,位于家蚕第六染色体上,基因位点(6—3.0),M3相对于四眠蚕基因M4为显性遗传。该基因在“家蚕基因名称”文献资料可查询到。养蚕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量较大,由于农村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劳动力因素成为制约蚕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现在生产上使用的家蚕品种为四眠蚕(幼虫期蜕皮4次),存在着养殖时间过长的问题,而且养蚕时间越长,爆发蚕病的机会就越大,蚕农养蚕风险高。
而且四眠蚕生丝品质不高,制成生丝后纤度均方差大,匀度不好好,无法在航空、医疗领域及超细纤维编织物领域使用。
因此,如何缩短家蚕的养殖时间、降低养蚕的风险及提高生丝品质成为家蚕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显性三眠蚕M3选育家蚕三眠蚕新品种的方法,解决现有的家蚕养殖时间长、风险高及生丝品质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利用显性三眠蚕M3选育家蚕三眠蚕新品种的方法,步骤如下:
(1)建立三眠蚕品系:
(a)将中系显性三眠蚕基因纯合个体(M3/M3)作为父本(幼虫斑纹为素斑),现行家蚕生产品种的中系“洞、庭”(四眠蚕,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分别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建立三眠蚕中国品系:301A(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301B(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
(b)将日系显性三眠蚕基因纯合个体(M3/M3)作为父本(幼虫斑纹为素斑),现行家蚕生产品种的日系“碧、波”(四眠蚕,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分别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建立三眠蚕日本品系:302A(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302B(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
(2)提纯各品系显性三眠蚕基因:
(a)对建立的四个三眠蚕品系301A、301B、302A、302B分别连续进行三代混蛾区饲 育,每代留三眠个体,淘汰四眠个体,选留全茧量、茧层率指标最高的个体留种,交配方式均采取蛾区内自交;
(b)从F3代开始,各品系实行单蛾育;
F3代:每个品系单蛾育12区,对当代发生四眠的蚕蛾区作整区淘汰,全部为三眠蚕的蛾区留养,交配方式采用:蛾区内自交及与四眠蚕杂交(12蛾以上)两种方式;
F4代:蛾区内自交的蚕种仍采用单蛾育12区,与四眠蚕杂交(12蛾以上)的蚕种全部混养一区,如混养区全部是三眠蚕,证明上一代蛾区内三眠蚕基因已提纯;如混养区发生四眠蚕,证明上一代蛾区内显性三眠蚕基因未提纯,需对本代(F4)单蛾育蛾区继续提纯工作,处理方法同F3、F4代。
进一步地,显性三眠蚕基因提纯后,继续单蛾育,采取蛾区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杂交后代分离,淘汰不良个体和蛾区,留养优良的三眠蚕个体和蛾区进行再选择,直到优良性状稳定;逐步提高品种各项生产经济性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全龄经过短,可节约劳动力成本,减小养蚕风险。
(2)茧丝纤度细,可作航空、医用及超细编织物特殊原料。
(3)纤度均方差小,生丝越均匀,可提高生丝品位。
附图说明
图1为品系建立及三眠蚕基因提纯的技术路线图;
图2为生产经济性状提高及稳定的技术路线图(以301A为例,其它三个品系方法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建立三眠蚕品系
(1)将中系显性三眠蚕基因纯合个体(M3/M3)作为父本(幼虫斑纹为素斑),现行家蚕生产品种的中系“洞、庭”(四眠蚕,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分别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建立三眠蚕中国品系:301A(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301B(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
(2)将日系显性三眠蚕基因纯合个体(M3/M3)作为父本(幼虫斑纹为素斑),现行家蚕生产品种的日系“碧、波”(四眠蚕,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分别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建立三眠蚕日本品系:302A(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302B(幼虫斑纹为限性普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苏稽蚕种场,未经四川省苏稽蚕种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80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三聚氰胺干捕器装置
- 下一篇:药物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