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变器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9968.X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0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佳;延汇文;林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9/02 | 分类号: | H02P2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7 | 代理人: | 诸兰芬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变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检测流入逆变器的电流的异常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用逆变器驱动电动机等旋转设备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机械故障,例如该旋转设备的负载过大,或由于在旋转设备本身润滑油凝固等,而造成该旋转设备的转速显著下降。作为其显著的状态,已知有电动机锁定的情况。
作为揭示处理该电动机锁定技术的专利,列举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一旦流入电动机的电流超过基准值,就以规定期间停止对电动机的恒定电压供应。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如果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持续检测出电动机的相同磁极,就作为锁定状态而检测。
还有,关于控制旋转速度以使电流指令不超过电流上限值的下垂控制,列举了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6-70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245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2-138966号公报
控制电动机的逆变器中使用开关元件例如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开关元件由于其小型化、低成本化的趋势,所容许的耐热性越来越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上述已有技术时,在开关元件化、进而保护逆变器中,存在如下所述问题。
在判断流入电动机的电流是否超过单纯的基准值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对开关元件的保护,要降低该基准值。在旋转速度非常低的情况下,由于电流流入同一开关元件以及同一电动机绕组的时间长,因此有必要降低该基准值。但是在进行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如果超过该基准值,则电动机无法运转,该基准值就妨碍了电动机的运行区域。
又,如果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持续检测出电动机的相同磁极的情况下判定为锁定状态,则在启动时也是同样的判定,从而称为错误动作的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存在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能够更严格地判定超出在旋转速度低的区域的运行区域的逆变器的动作(输入电流过多),而不妨碍电动机的运行区域,以严密地保护逆变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的逆变器控制方法的第1形态,是输入直流电压(VDC),对多相电动机(6)提供多相电流(iM)的逆变器(4)的控制方法。而且该控制方法具备下述步骤:(a)检测所述多相电动机的旋转速度(Rot)以及对所述逆变器输入的输入电流(iINV)的电流值的步骤(S10、S11);(b)在所述旋转速度不足第1速度阈值(RTH1)的情况下,以上述电流值在第1电流阈值(ITH1)以上,判定所述逆变器的动作异常的步骤(S21、S22);以及(c)所述旋转速度在所述第1速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以所诉电流值在比所述第1电流阈值大的第2电流阈值(ITH2)以上,判定所述逆变器的动作异常的步骤(S21、S23)。
本发明有关的逆变器控制方法的第2形态是其第1形态,所述多相电动机的运行区域(D)用相对于所述旋转速度的所述电流值的上限值(IU)表示,所述上限值在所述旋转速度(Rot)不足第2速度阈值(RTH2)的情况下,采用定值(IUO),在所述旋转速度在所述第2速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随着所述旋转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述第1速度阈值(RTH1)不足所述第2速度阈值,所述第1电流阈值(ITH1)大于所述定值。
在多相电动机的运行区域,旋转速度越是减小,流入多相电动机以及逆变器的电流所允许的上限值越是减小。因此如果采用本发明有关的逆变器控制方法的第1形态,则能够更严格地判定超出在旋转速度低的区域的运行区域的逆变器的动作(输入电流过多),而不妨碍运行区域,以严密保护逆变器。
由于旋转速度低的情况下不需要大的输入电流,因此可以将运行区域中的电流值的上限值设定为较小的定值。因此可以像本发明有关的逆变器控制方法的第2形态那样,在运行区域中在电流值的上限值开始逐渐增加的比第2速度阈值小的第1速度阈值中将第1电流阈值设定得小,以此能够在电动机锁定等旋转速度不足时严密地保护逆变器。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形态、以及有点能够从下述详细说明和附图中更清楚地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99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