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后视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2265.2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2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许世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7 | 分类号: | B60R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视镜 装置 | ||
【技朮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后视镜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开启汽车后座车门的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朮】
目前,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汽车在人们生活中日益普及,同时公路交通网络也日益复杂,这给汽车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技术中,后座乘客在准备离开时最应注意的是要确保后方无来车的顾虑方能安全打开后座车门,但是这一动作有诸多不便之处,需要看驾驶舱的后视镜,同时还需借助车后舱的后玻璃及左右玻璃观察车外,因此,发明一种便于后座乘客在打开后座车门前观察车外情况的装置实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一种汽车后视镜装置,方便后座乘客在打开后座车门前观察车外情况,该汽车后视镜装置由镜框、嵌于镜框内的反射镜以及控制单元组成,其中,镜框位于汽车后座车门的位于车窗下方的位置上,有开启和闭合两种状态;反射镜可绕镜框的中心轴旋转;控制单元控制该镜框开启或闭合,且当该镜框开启时,控制单元更控制该反射镜旋转的角度。当后座乘客需要下车时,只需在车内操控该后视镜装置便可观察车外情况,保证乘客安全。
特别地,控制单元设于汽车内部,且当汽车后座车门关闭后,该控制单元控制该镜框闭合。
特别地,控制单元为步进电机,其由开关控制,该开关与汽车蓄电池以及该步进电机组成一闭合电路,该步进电机控制该镜框的开启或闭合以及该反射镜旋转的角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借鉴汽车的油箱盖可由乘客在车内控制的原理,将汽车后视镜装置设于汽车后座车门上,当后座乘客要离开车内时,在车内控制汽车后视镜装置开启,并控制镜框和反射镜旋转的角度,将两者调整至方便观察车外情况的角度,以此确认后方有无来车,操作简单且方便后座乘客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的镜框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的镜框开启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的镜框开启时反射镜旋转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设于汽车后座车门上,位于车窗下方,由镜框、反射镜以及控制单元组成,反射镜内嵌于镜框内,可绕镜框的中心轴旋转,控制单元控制该镜框的开启或闭合的状态以及该反射镜旋转的角度。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的镜框闭合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镜框1的框边与汽车2的后座车门完全重合,此时该汽车后视镜装置处于闭合状态。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的镜框开启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镜框1的框边与该汽车2后座车门不重合,此时该汽车后视镜装置处于开启状态。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的镜框开启时反射镜旋转的示意图,所述汽车后视镜装置处于开启状态,该反射镜3绕镜框1的中心轴旋转,控制单元控制该反射镜3绕该镜框1旋转的角度,且当汽车2的后座门关闭后,控制单元控制该镜框1闭合。
当后座乘客离开车内时,在车内操控该控制单元开启汽车后视镜装置,进一步控制镜框1和反射镜3旋转的角度,将镜框1和反射镜3调整至便于观察的角度,待车门关闭后,控制单元控制该镜框1闭合,该反射镜3受到镜框1闭合时产生的外力,使该反射镜3的旋转角度为0°,从而使该镜框1和反射镜3均与汽车2贴合,成为汽车1外壳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为步进电机,其由开关控制,该开关与汽车蓄电池以及该步进电机组成一闭合电路,该步进电机控制该镜框1的开启或闭合以及该反射镜3旋转的角度。
本发明的汽车后视镜装置在车门上的位置以及镜框的形状均不是固定的,任意方便乘客观察车外情况的位置和镜框的形状均可为本发明使用。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22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