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摇架式摩托车后减震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3752.0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3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忱鑫;邓泽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12 | 分类号: | B62K25/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郭云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架式 摩托车 减震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减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摇架式摩托车后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代很多摩托车为了追求美观、减轻重量或满足其他功能性要求,将原来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只弹簧减震,改为居中设置一只弹簧减震,在结构布置上也作了如下调整。如图1所示,后叉2的前端与车架1通过第七铰接点G铰接在一起,后叉2的后端设置有后轮安装孔2a。弹簧减震3的上端与车架1铰接、弹簧减震3的下端与后叉2的中部通过第六铰接点F铰接在一起,第六铰接点F到第七铰接点G的距离为R。单只弹簧减震连接,改变了原来两只弹簧减震连接时容易出现的作用力分布不均的现象,使整车的操控平稳性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单只弹簧减震是安装在车体内,介于后叉2与车架1之间,使得安装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弹簧减震3的压缩行程受限,后轮的上下运动行程也受到了限制,使整车无法适应太过颠簸的路况,乘坐的舒适性与操纵性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单弹簧减震应用于后减震机构时,弹簧减震的压缩行程受限,从而影响驾乘舒适性和操控性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摇架式摩托车后减震机构,包括车架(1)、后叉(2)和弹簧减震(3),所述后叉(2)的前端通过第一铰接点(A)与车架(1)铰接,后叉(2)的后端设置有后轮安装孔(2a),所述弹簧减震(3)的上端与车架(1)铰接,关键在于:所述后叉(2)的中部通过第二铰接点(B)与后叉连接杆(4)的上端铰接,后叉连接杆(4)的下端通过第三铰接点(C)与转动臂(5)的后端铰接,转动臂(5)的前端通过第四铰接点(D)与车架
(1)铰接,所述弹簧减震(3)的下端通过第五铰接点(E)与转动臂(5)的后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D)位于第一铰接点(A)的下方,第一铰接点(A)到第二铰接点(B)的距离为R1,第四铰接点(D)到第五铰接点(E)的距离为R2,且R1>R2。
所述后叉(2)的中部焊接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块(2b),所述第二铰接点(B)设置在支撑块(2b)的下端;将后叉与后叉连接杆的第二铰接点布置在支撑块上,避免直接将第二铰接点布置在后叉上,而影响后叉的强度。
所述第三铰接点(C)位于第五铰接点(E)的前下侧,在保证结构紧凑的前提下,确保后叉连接杆与弹簧减震在运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干涉,更有利于机构布置。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后减震机构相比,当两者的弹簧减震的运动弧度一定时,即R与R1相等时,本发明通过增加了转动臂和后叉连接杆,构成了摇架式后减震机构,放大了后叉上第二铰接点的运动弧度,从而使后轮的运动行程得到了放大,使整车更能适应不同路况的行驶,显著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与操纵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介绍的摩托车后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的摇架式摩托车后减震机构,由车架1、后叉2、弹簧减震3、后叉连接杆4、转动臂5组成。后叉2的前端通过第一铰接点A与车架1铰接,后叉2的后端设置有后轮安装孔2a,用于安装后轮。后叉2的中部通过第二铰接点B与后叉连接杆4的上端铰接,后叉连接杆4的下端通过第三铰接点C与转动臂5的后端铰接,转动臂5的前端通过第四铰接点D与车架1铰接。弹簧减震3的上端与车架1铰接,弹簧减震3的下端通过第五铰接点E与转动臂5的后端铰接。第四铰接点D位于第一铰接点A的下方,第一铰接点A到第二铰接点B的距离为R1,第四铰接点D到第五铰接点E的距离为R2,且R1>R2。后叉2绕第一铰接点A转动,转动臂5绕着第四铰接点D转动,第三铰接点C、第四铰接点D和第五铰接点E位于同一构件转动臂5上。后叉连接杆4连接后叉2和转动臂5,后叉2通过后叉连接杆4带动转动臂5运动,从而带动弹簧减震3运动。
优选为,后叉2的中部焊接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块2b,第二铰接点B设置在支撑块2b的下端,避免第二铰接点B直接设置在后叉2上影响后叉2的强度。
另外,第三铰接点C位于第五铰接点E的前下侧,第三铰接点C到第四铰接点D的距离小于R2。
在后叉2与弹簧减震3的连接间增加了后叉连接杆4和转动臂5,弹簧减震3不直接与后叉2铰接,而是先与转动臂5铰接,转动臂5再与后叉连接杆4铰接,后叉连接杆4再与后叉2铰接,转动臂5同时与后叉连接杆4、弹簧减震3铰接。当行驶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后叉2随后轮向上运动,即围绕第一铰接点A逆时针方向转动,后叉2带动后叉连接杆4向上运动,从而带动转动臂5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弹簧减震3处于压缩行程;反之弹簧减震3为复原行程。要保证弹簧减震3有足够的压缩行程,并将后叉2上第二铰接点B的大弧度R1运动转化为弹簧减震3上第五铰接点E的小弧度R2运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第四铰接点D必须位于第一铰接点A的下方,可以为弹簧减震3腾出足够的安装空间,从而保证弹簧减震3有足够的压缩行程;二是安装第一铰接点A到第二铰接点B的距离R1必须大于第四铰接点D到第五铰接点E的距离R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37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尺寸可调的板材制作模具
- 下一篇:金银花饮料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