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6917.X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3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邓经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泳秋 |
主分类号: | F02M31/04 | 分类号: | F02M31/04;F02B77/0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南海智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25 | 代理人: | 梁国杰 |
地址: | 528241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旁路 空气 加热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油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发动机的节油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性能的优异,主要体现在燃烧效率上,燃烧效率高则性能好。发动机在工作时,由于其缸内油气燃烧的复杂性,燃油是很难达到完全燃烧,总会在发动机内积聚大量沉积物(积碳),造成燃油浪费,功率下降。目前,应用在发动机的节油器可谓五花八门,但大都结构复杂,节油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油效果好的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串接在进气真空管的三通接头,设有第一加热体和第二加热体,第一加热体一端和三通接头的旁通口固定连接,第一加热体的另一端和第二加热体螺纹连接,第一加热体的螺孔的内端设成锥形孔,由锥形孔的锥端开设连通三通接头的通孔,第二加热体的螺柱端部设成配合锥形孔的可堵住锥端通孔的锥形头,第二加热体的外端开设有用于容装空气过滤材料的凹腔,凹腔的底部开设通往锥形头的锥壁的通孔。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第二加热体的螺柱上设有锁紧螺母。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第二加热体的凹腔的底部设有垫圈,垫圈上开设有通孔。
采用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作为一个进气旁路旁接在进气真空管上,利用发动机缸体余热,对从进气旁路进入的空气进行加热,这部分热空气和从主路吸入的空气混合后,将参与燃烧的空气温度提高,可提升汽缸压缩空气时的压力,从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同时,温度升高的空气可对参与燃烧的燃油进行加热、活化,加剧燃油分子热运动,打破燃油分子间力束缚,使燃油大分子团分解成小分子团,燃油雾化更加彻底,令到燃油能够和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从而增进燃油在发动机内的燃烧效率,提升发动机输出功率。燃油分子热运动的加剧更可减少燃油在缸体和喷嘴的积聚,减少发动机沉积物的生成。由于燃油雾化的更加彻底、汽缸压缩的空气压力提升,可有效减少燃油的消耗量,更可带来直接的效果是提高空燃比,使发动机可实现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稀薄燃烧会令到在每一次爆燃,都会激发原本积聚在发动机内的沉积物参与燃烧,直至沉积物消除,起到清除积碳效果。可见本发明具有可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节油减排以及清除积碳等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三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包括有串接在进气真空管的三通接头1,设有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3,第一加热体2一端和三通接头1的旁通口11螺纹连接,第一加热体2的另一端和第二加热体3固定连接,第一加热体2的螺孔的内端设成锥形孔21,由锥形孔21的锥端开设连通三通接头1的通孔22,第二加热体3的螺柱34端部设成配合锥形孔21的可堵住锥端通孔22的锥形头31,第二加热体3的外端开设有用于容装空气过滤材料4的凹腔32,凹腔32的底部开设通往锥形头31的锥壁的通孔33。所述第二加热体3的螺柱34上设有锁紧螺母5。所述第二加热体3的凹腔32的底部设有垫圈6,垫圈6上开设有通孔61。
将三通接头1旁接在进气真空管上,同时将本发明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靠近发动机缸体,利用发动机缸体余热对其加热,转动第二加热体3可调节锥形头31相对锥形孔21的开合度,从而调节从进气旁路进入的空气流量,调节好后,可通过拧紧锁紧螺母5锁死。
在长期跟踪测试过程中,利用仪器记录不同的旁路空气流量所对应的参数对比值,可确定本发明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不同的调节值所对应的发动机的各种工作状态。旁路空气流量可参照发动机进气真空管的真空度,旁路空气流量和进气真空管的真空度成反比。下表为本发明旁路空气加热式节油器不同的调节值所对应的发动机的各种工作状态参数对比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泳秋,未经黄泳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69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