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配线压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8213.6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1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沈皓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00 | 分类号: | B23K11/00;B23K1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线 压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装配线压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使用装配线内部的芯线时,通常需要将多根芯线压制并熔合成一整根使用。现有的压制熔合装置通常都是借助于高温先将多根芯线融化,然后再将融化后的芯线压制成一根。而在借助于高温将多根芯线进行融化时,很容易因为高温而导致操作者误伤或者导致距离芯线较近的其他零部件损坏,安全系数较低。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压制熔合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装配线压制装置,该装配线压制装置不会导致操作者误伤也不会导致其他零部件损坏,安全系数较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线压制装置,用以对装配线内的两根细线缆分别进行压制,所述装配线压制装置包括用以放置装配线的压制台和用以对每根细线缆内分散的若干根芯线进行压制的上下电极,以通过所述上下电极对接时产生的大电流将每根细线缆内的所述若干根芯线压制成一整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制台上设置有用以收容所述装配线的第一收容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前端分隔有朝向正前方延伸的第二收容槽和朝向其他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三收容槽,所述两根细线缆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和所述第三收容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电极对应设置于所述压制台的后侧,且对应于所述第二收容槽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配线压制装置还包括用以带动所述上电极上下运动的压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装配线压制装置通过设置有上下电极,从而可通过所述上下电极的对接以产生大电流,进而可将细线缆内分散的若干根芯线压制成一整根,简单、易操作且不会导致操作者误伤也不会导致其他零部件损坏,安全系数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配线处理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装配线处理装置中装配线紧固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装配线处理装置中装配线切割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装配线处理装置中装配线拉拔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装配线处理装置中装配线压制装置、电极移动装置、电极更换装置以及装配线检测装置的组合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5中装配线检测装置与装配线配合组装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装配线处理装置中装配线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装配线切断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1所示装配线处理装置中保护罩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装配线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装配线处理装置100用以对装配线200内的两根细线缆201进行处理,且上述装配线200用以安装到轮速传感器(未图示)上。所述装配线处理装置100包括对所述细线缆201外围的绝缘体202进行切割以露出若干根分散的芯线203的第一模块1、将分散的若干根所述芯线203压制成一整根的第二模块2以及将经第二模块2处理后的所述芯线203一侧不需要的部分切断的第三模块3。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装配线紧固装置、装配线切割装置以及装配线拉拔装置。
如图2所示,所述装配线紧固装置包括用以收容所述装配线200的紧固件11、与所述紧固件11相连接的杠杆12以及与所述杠杆12相连接的第一气缸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缸13设置于所述杠杆12的下方,从而可带动所述杠杆12前后伸缩移动。
所述紧固件11设有第一夹持部111,所述杠杆12上、与所述紧固件11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11相对应的第二夹持部121,所述紧固件11上、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1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121之间还设置有用以放置所述装配线200的收容部14,从而可通过所述第一气缸13推动所述第二夹持部121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111移动以将所述装配线200夹紧并固持在所述收容部14内。
所述收容部14上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11上表面的高度。所述紧固件11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部14一侧且上表面高度小于所述收容部14上表面高度的支撑部15。所述支撑部15的上表面为平坦面,所述杠杆12放置并支撑在所述支撑部15的上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82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活动屋盖的喷砂房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倒锥型钻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