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控制催化剂用量的氟碳树脂合成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2217.1 | 申请日: | 2012-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3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韩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聪平 |
主分类号: | C08F283/10 | 分类号: | C08F283/10;C08F214/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控制 催化剂 用量 树脂 合成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控制催化剂用量的氟碳树脂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氟碳树脂以牢固的C-F键为骨架,同其他树脂相比,其耐热性、耐化学品性、耐寒性、低温柔韧性、耐候性和电性能等均较好,且由于其结晶性好,故具有不黏附性、不湿润性。广泛应用于厨房和烹调用具,造型模具,机械滑动部分、食品、纺织、造纸等工业用机械的高级卷材涂料,各种罐类、输送管线、泵类、反应釜、换热器及精密器械等的涂装及衬里方面。
由于氟碳树脂均系高熔点(180~380℃),不溶于溶剂的固态树脂,故制成水或溶剂的分散型涂料,用喷涂、静电喷涂、幕式淋涂、辊涂等方式涂装,或作成粉末涂料,用静电喷涂或流化床浸涂法涂装。
在合成氟碳树脂的工艺过程中,催化剂用量将直接影响到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能,如何确定一个适当的催化剂用量,对氟碳树脂的合成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控制催化剂用量的氟碳树脂合成工艺,该工艺能成功合成出用于氟碳树脂,且合成效率高,合成成本低,合成出的产品性能好;且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用量,从而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控制催化剂用量的氟碳树脂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按照一定比例将含氟烯烃、烯酯、烯酸、烯醚、环氧树脂、催化剂和引发剂加入反应器内,且控制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2%;
(b)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溶剂,搅拌混合均匀;
(c)调节反应体系的温度和pH值,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反应一段时间;
(d)将反应混合物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进行蒸馏;
(e)将蒸馏出的产物进行冷却,然后干燥,磨成粉末状,得到目标产品。
所述通过三轴搅拌器进行搅拌。
所述溶剂为醇醚。
所述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2%。
所述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8%。
所述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5%。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成功合成出用于氟碳树脂,且合成效率高,合成成本低,合成出的产品性能好;且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用量,从而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基于控制催化剂用量的氟碳树脂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按照一定比例将含氟烯烃、烯酯、烯酸、烯醚、环氧树脂、催化剂和引发剂加入反应器内,且控制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2%;
(b)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溶剂,搅拌混合均匀;
(c)调节反应体系的温度和pH值,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反应一段时间;
(d)将反应混合物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进行蒸馏;
(e)将蒸馏出的产物进行冷却,然后干燥,磨成粉末状,得到目标产品。
所述通过三轴搅拌器进行搅拌。
所述溶剂为醇醚。
所述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2%。
所述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8%。
所述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5%。
在合成氟碳树脂的工艺过程中,催化剂用量将直接影响到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能,如何确定一个适当的催化剂用量,对氟碳树脂的合成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得到最佳的催化剂用量,本发明做了不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能的影响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可知:不同的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能影响很大,适当增加催化剂用量,可以提高反应转化率,但是,当催化剂用量提高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催化剂用量,不仅不能提高反应转化率,还将降低产品的性能,故综合考虑后,本发明的催化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1%~2%,且最佳为1.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聪平,未经韩聪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22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