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衔铁与返簧一体化的电磁继电器衔铁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3025.2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0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梁慧敏;由佳欣;叶雪荣;杨文英;彭飞;陈默;翟国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50/18 | 分类号: | H01H50/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衔铁 一体化 电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衔铁设计,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中的衔铁与返簧一体化的继电器衔铁。
背景技术
在电磁机构尤其是电磁继电器中,衔铁是指线圈上电时,由于其受到电磁吸力的作用而发生转动,线圈断电时,由于其受到反力作用而返回原位置的部件,而该部件的返回多采用返簧提供反力。
衔铁与返簧都是电磁继电器中非常重要的部件,在通常的设计中,衔铁一般固定在转轴上,而返簧则被固定在返簧支架或底座等固定部件上;对继电器而言,这样的布置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利于继电器的进一步小型化设计;衔铁系统与返簧系统相对独立,因此存在装调难度大、加工分散性大等问题。
若从结构设计上将衔铁系统与返簧系统进行整合,将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继电器体积和重量,并减少调试工序,提高整机一次调试通过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设计,减小继电器体积,减轻重量,提高整机装调通过率,提高继电器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衔铁与返簧一体化的电磁继电器衔铁,其特征在于:衔铁主要由衔铁主体、簧片和推动杆三个部分组成,簧片的一端连接在衔铁主体的一侧,推动杆的一端连接在衔铁主体的一端。
所述的衔铁主体设计为长方体,两端分别切削为对称的单侧截面,倾斜截面为焊接返簧簧片提供方便;中央上下两侧加工有转轴,使得衔铁在安装之后可绕转轴转动。
所述的返簧采用铍青铜材料,返簧的上翘角度与具体继电器反力指标要求有关,能够在装调时进行调整。
所述的返簧根部矩形部分直接焊接于衔铁主体的切削截面上。
对于大部分紧凑型转动衔铁继电器,衔铁与返簧一体化设计的衔铁可以不再需要原有的返簧连接机构或返簧固定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从结构上将原有该类型电磁继电器衔铁系统与返簧系统进行了整合,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继电器体积和重量,同时减少了调试工序,增加了整机一次调试通过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三维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带有返簧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在某型号继电器中应用的三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4,本发明所述的衔铁与返簧一体化的继电器衔铁,主要由衔铁主体1、簧片2和推动杆3三部分组成。
所述的衔铁主体1设计为长方体,两端分别切削为对称的单侧截面12,倾斜截面12为焊接返簧簧片2提供方便,并减轻衔铁本身端部重量,直接降低转动惯量。对称的截面设计也使得衔铁在装配过程中不需要考虑正方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了降低加工难度及装配难度。中央上下两侧加工有转轴11,使得衔铁在安装之后可绕转轴转动。
所述的返簧2采用铍青铜材料,返簧2的根部矩形部分直接焊接于衔铁主体1切削截面12上,返簧2的上翘角度与具体继电器反力指标要求有关,可进行调整。
所述的推动杆3焊接于衔铁主体1的一端,其作用为推动触簧系统,使触点实现切换功能。该实施例的推动杆3由依次相互垂直的四段组成,其中第一段31焊接于衔铁主体1一端,在该第二段32在第一段的顶端向背离衔铁主体的方向垂直弯曲,然后向上垂直弯曲形成第三段33,最后朝衔铁主体的一侧垂直弯曲形成第四段34。
本发明应用于一种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设计如图5所示,其应用方法如下:
1、将返簧2、推动杆3焊接在衔铁主体1上后,通过调节返簧2的上翘角度调试返簧2作用力。
2、将本发明衔铁组件装入继电器,返簧2限位通过图5中的右侧轭铁4极面5端部实现,使返簧2对焊接在返簧2根部的衔铁主体1具有返回力的作用,其力的大小依据具体继电器参数进行计算与设置。
3、当线圈6通入电流时产生磁场,磁通流经轭铁4与极面5,在极面5处产生电磁吸力作用在衔铁上,当电磁吸力增大到可以克服簧片作用力时,衔铁转动,直至衔铁主体1与极面5接触,这一过程中推动杆3推动簧片组,完成触点转换。
4、当线圈6断开电流时,磁场消失,作用在衔铁上的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返簧2的反力作用下返回至初始位置,推动杆3也随之回到原有位置,完成触点转换,衔铁即完成一次动作。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30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过压释放阀
- 下一篇:一种煤矿井下可移动多组份泡沫灭火系统